最近常聽到大家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已經很努力,卻還是在生存邊緣掙扎。紅利變紅海,利潤越攤越薄,競爭越來越激烈,賺錢越來越難了。確實,尤其是面對不確定的環境,這種感受特別強烈。但是,有一些企業,依舊活得不錯。

我前段時間去出差,調查了幾家特別有意思的店。不僅活得不錯,還被行業裡認為有「擴張萬店潛力」。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炸串店,如何做到了1千多家?

炸串是很多中國人學生時代的回憶,在學校門口一口油鍋,各種食材在油鍋裡一炸,在霹哩啪拉聲裡,食物被裹上一層金黃色。撈出來後刷上醬料,哇,太香了。

但是,這種炸串店有一個問題,它很難做大,基本都是租一個小店面、小作坊,因為它太難標準化了。你想想,一堆食材要一樣樣的炸,再一樣樣的刷醬,效率實在很低,利潤也不高。

但是,我去調查的這家已經開了1000多家了,還拿到投資。他們是怎麼做的呢?首先,他們改變販售的形式。

傳統的炸串是按串來賣,一串雞柳人民幣3元,我甚至可以只買3元的。但他們按份來賣,假設一份5串、平均15元,客單價提高,賺的就多了。

然後,他們還改變了炸串的形式。學生時期,校門口的炸串店都是一樣樣的炸,不僅慢,味道還容易被互相影響。不過他們用「九宮格炸爐」,一次可以炸9種食材,效率高,還能保證口感。

還有一個很小但很重要的變化,他們把刷的醬料,變成撒的粉。傳統的炸串店,把炸好的串從油鍋里拿出來,上面還滴著油,然後用刷子把醬料往上刷;用不同醬料蘸一次,味道就會一直變化。這種醬料很容易壞,一天用不完,第二天就不能用了。但是從「蘸」變成「撒」,這些問題就被解決了。

透過提高標準化程度,讓小小的炸串店,擁有了擴張萬店潛力。

一公升16塊錢的楊枝甘露

我還去調查一家飲料店。一般飲料店裡,中杯的楊枝甘露也要人民幣二十多元。這家店賣的楊枝甘露「霸王桶」,居然有1公升。你猜他們賣多少?只要16元!而且,再配一份雞排,只要加3元。

這麼便宜是怎麼做的?老闆帶我到廚房裡,參觀他自己研發的設備。他們用的是新鮮雞排,不是冷凍貨,為了提升出餐速度,雞肉要先預炸2.5分鐘。用戶點飲料時,再炸1.5分鐘,正好和飲料同時出餐。用的機器,充分利用縱向位置,省出不少橫向空間,降低租金成本。

而且,他們在飲料店引入雞排,一杯楊枝甘露、加一塊雞排,差不多人民幣20元,20元就可以當一頓飯了。一旦可以當正餐後,它就不再只是一間飲料店,也不再是一間甜點店。

對顧客來說,它從可有可無變成必需品。一旦變成必需品,需求就會增加,就更可能具備擴張萬店潛力。

4塊錢一杯的檸檬汁,30秒出餐

我們又去了一家飲品店,聽說這間店的效率很高。我點了一杯檸檬汁,點完之後,我開始看錶,看看到底多久能做好。30秒左右,店員就做好給我,真的非常快。

為什麼可以這麼快?因為它唯一用到的水果是檸檬。一旦需要其他水果,就會非常複雜。水果要有人切,還不能提前處理,因為晚上切好,白天就不新鮮了,還4小時就要扔掉一批。如果生意很好、水果用完,還得去切水果,讓消費者等。

需要處理水果就會涉及到各種設備、人力,它的複雜度會提高,時長也會提高。但是這間店,因為不用水果,30秒左右就能調出一杯。這樣就能賣得更便宜,還4塊錢就一杯。把CP值和效率都做到極致。

一家麻辣燙店,只有2個店員

最後,我們去了一間麻辣燙店。據說這間店已經開了一萬家,因為他們人力成本出奇的低。

一般的餐廳,外場有3個人左右,內場有3個人左右,一共也有5、6個人。但是同樣的面積,這家麻辣燙店只有2個人,因為他們的流程做了很多優化。

所有的東西,都是顧客根據自己口味去選擇,選好後去收銀台結帳,結完帳拿到廚房,等煮好了,叫到號的顧客再自己去取餐。所以2個人,一個負責前臺,一個負責廚房,2個人就夠了。

透過優化流程,極大化的降低對人的依賴,也增加店家不斷複製的可能性。

襪子論隻賣

得到App總編輯李翔分享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忍不住分享給你。很多人都看過擺地攤賣襪子的小本生意,起早貪黑也賺不了多少錢。可是有一家公司,2年賣了60萬隻襪子、開了600家專賣店,公司價值1億美元。

他們有什麼不同呢?他們是按隻賣襪子。因為襪子很容易一隻不見,這樣另一隻也不能穿了。所以這家店,就乾脆一隻隻賣,而且每隻襪子的顏色、款式都特別設計過,混搭還很時尚。

而且,它賣襪子的方式也很特別。他們幫每隻襪子編號,如果湊齊一套134隻襪子,能產生8911種搭配,很多人把收集它們的襪子當成樂趣。當所有人都覺得襪子一雙雙賣是理所當然時,巨大的生意機會,就藏在習以為常間。

得到App創辦人羅振宇說過一句話,他說,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節點,從電梯模式切換為攀岩模式。過去的40年GDP都高速成長,企業都不斷成長,跑得快就賺得多,跑得慢就賺得少,反正滿地黃金總是能賺到錢。

可是現在地上的金子越來越少了,成長越來越慢了,企業之間爭的是誰能活下去。這時候,不是誰跑得快、誰跑得慢的問題。而是要想辦法,在這場競爭中找到新機會。這些機會在哪裡?就藏在消費者的需求量。

消費者想要什麼?消費者永遠想要更快的速度、更多選擇、更便宜、更便捷。如當一條街上都是飲料店,你的製作速度能不能更快、價格能不能更便宜、品項能不能更齊全,就是關鍵。

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最後的話

去調查這些店的時候,我都是一邊吃、一邊肅然起敬。每個行業都有一些做得不錯,具有成為萬店的潛力。這些店都有共同點,其實就是背後的經營邏輯。

像是不用處理大量水果的飲品店,它背後的邏輯就是極致的效率。一公升楊枝甘露賣人民幣16元,還有賣雞排的飲料店,能替代正餐,也是它的經營邏輯。

所以,一家企業能不能做大,不僅在於產品好不好,還要能設計一套能夠擴張成萬間店的邏輯。每一個偉大的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他們在不確定中生長,也因此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

他們的成長,是努力奔跑的結果,是用極致的效率和CP值,帶來超預期的體驗。祝福所有拚命生長的企業。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這些小公司,為什麼有機會做大?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