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有多難?在台灣,9成新創活不過1年,能活過5年的只有1%,這1%做對了什麼?

本專欄每月與1位新創負責人對談他們創業上遇到的挑戰,之前11宗個案,有如過五關斬六將的縮影。這次我藉由企業發展歷程的四個階段,來整理這11家企業所談到的課題,也提出在每個階段的重點提醒。

種子期:公司產品或商業模式未成熟,需要的是資金和研發團隊,取得外部投資者信任也很重要。以Uber為例,它2009年創立時用3輛車開始測試,2010年才正式上線。

他們這時思考的事,包括要怎麼設定經營里程碑、招募團隊、建立市場、定義產品;還有要給客戶帶來什麼好處等價值主張。

新創企業此時通常最關注的,1是市場進入策略,就是去定義產品要賣給誰、怎麼賣,變現模式是什麼;2是後端的營運模式,公司需要什麼初始部門;3是在價值鏈上,哪些東西要自己做或外包、哪些要聯盟。

這個階段要推產品,很多人會想說,我高速迭代,就先推向市場,看市場反饋再調整。但這會有2種潛在風險:如果你做互聯網,沒想清楚就推,你的點子可能一下就被學走;或者產品不成熟,但先期投入或試錯成本其實很高,就有財務風險。

所以我建議,在推進市場之前,能夠算的東西要盡量先算清楚。

創建期:產品跟技術上市後,會依市場反饋或需求做調整,慢慢達到自己感覺比較合適的方向。比如Uber在2011年到13年時,開始把業務從紐約拓展到美國5個城市和法國巴黎。

但就算初步取得市場成功,不代表事業已上軌道。這時常遇到的挑戰,比方綠藤生機的公司業務成長,但組織能力沒完全跟上;AmazingTalker聘用外籍員工,公司才開始轉成全英文環境;Gogolook則思考在不同的國外市場,商業模式是否該因地制宜。

這時期除了變現模式,還有如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的課題。尤其做訂閱制,成功關鍵通常是在賣出後,是否能持續讓客戶感受到你的價值,背後除了服務之外,還涉及團隊組織和激勵機制的設計。

擴充期:開始複製成功的產品或服務,擴大市場覆蓋範圍,可能連帶增加附加服務。像Uber在2013年到20年,營收成長上百倍,但它虧損嚴重。

我和愛卡拉(iKala)談到僱主價值主張(EVP)是求才和留才重要的概念;和萬里雲談到風險管理的3個層面;與庫幣科技提到KPI管理和創意怎麼平衡;與為台灣而教(TFT)則討論非營利組織變革管理的概念,這些都是企業在快速擴張時常遇的問題。

我要提醒的是,這階段公司治理特別重要,它是需要經營者花力氣跟資源去做的。

很多公司會把所有東西IT化、照SOP做,看來好像風險較低,但它卻創造另外一個新風險,就是公司失去了彈性跟反應速度,如今商業環境變動非常大,不斷調整公司治理是很重要的,我建議創業者應要及早思考。

從種子期到成熟期,企業管理重點大不同
(圖表製作者:羅惠萍)

成熟期:公司進入穩定期,營收增長速度慢下來,通常也代表你在這個市場上已知道怎麼玩了。比方Uber2019年上市,在全球超過1萬個城市提供服務,成為客戶生活的一部分。

這個時期中,iCHEF面臨短期獲利跟長期目標的兩難;Pinkoi試著在明星市場和潛力事業間找到平衡;Appier討論到專長與客戶之間怎麼平衡;ALPHA Camp則思考商業模式的轉型。

這個階段要思考的重點,可能包括尋找下一個成長引擎。你可以從核心事業跨出去找鄰近事業的機會;或者把組織所累積的核心能力應用在不同市場;另外就是購併以及國際化的議題。

如果要國際化,你要吸引各地人才,要有一個世界共通的價值觀或你的「初心」讓大家理解;你還要有一個全球的運營結構,讓不管哪個國家的員工,都能快速理解公司怎麼運作、知道何時該找什麼資源、去找誰。

明年起,本專欄將改為「轉型的兩難」,故藉此文再次感謝參與過去11場討論的這些年輕創辦人,不吝嗇、不藏私的分享他們面對的挑戰。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聽「商周Bar」Podcast:https://linktr.ee/B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