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離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四個字形塑了全球職場世界;2022年,這一趨勢是否將延續下去?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克洛茨(Anthony Klotz)在2021年5月創造了「大辭職潮」一詞,指的是疫情大流行掀起離職趨勢,促使員工細思他們工作的地點、時間、方式與動機。接下來,這個現象持續攻佔新聞頭條版面,震驚各大小企業領導者。

這般背景,也激發了百百種術語,以表達全球正見證的工作革命,包含「大重置」(The Great Reset)、「大覺醒」(The Great Realization)、「大重想」(The Great Reimagination)等。不過,克洛茨指出,這些都只解釋了眾人如何重新檢視工作,卻忽略了辭職潮帶來更廣泛的影響,以及對每個工作者的意義。

「這不只是關於換另一份工作,或離開勞動市場,而是你藉由離職這個重大決定,來實現對工作與生活的掌控,」他解釋,「這是勞工的『賦權時刻』,它並將延續到新的一年。」克洛茨告訴《CNBC》,2022年預計將有三大主流工作趨勢,圍繞著這個影響。

一、大辭職潮還在,但速度將放緩

美國離職率不斷飆出新高,勞工部統計,2021年11月全美自願離職人數達450萬人,比前一個月增加30萬人。克洛茨表示,2022年,離職趨勢不會消失,還會穩定存在,但速度將放緩,不會出現第二波誇張又劇烈的離職潮。

這是因為,緊縮的勞動市場促使許多企業提供更佳福利和更高薪水,導致未來幾個月的人員流動率不會「整個飆不停」。例如,非營利組織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年底調查發現,美國企業計劃在2022年實施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調薪,平均加薪幅度達3.9%。

全球最大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執行長羅斯蘭斯基(Ryan Roslansky)說,與其稱這場工作革命為大離職潮,他覺得「大洗牌」(The Great Reshuffle)更貼切,因為企業領導人若做出符合員工期望的改變,將篩選出留得住人才、能脫穎而出的企業。經歷了離職人數不斷創紀錄的2021年,2022年似乎就是企業見真章的一年。

二、工作靈活性不再是例外,而成常態

員工有許多潛在離職原因,但根據在家工作研究機構WFH Research調查,疫情間,自由選擇在任何地方工作,已成為最受員工歡迎的福利,人們重視這種靈活度的程度,甚至勝過加薪10%!

克洛茨說,更多企業為了留才與吸才,將願意擁抱這個改變。領導人思考的問題,不再是「要或不要」給員工自由,而是「如何」才能讓他們在工作行程上,擁有更大權力?企業本身要「如何」改變,才能更靈活?這包含工作的地點、時間與方式。

因此,將離職歸咎於外部因素,如政府領導無方、疫情衝擊、優渥失業救濟金等,而拒絕提供彈性安排者,將成為「大辭職潮覺醒下,掙扎求生的輸家」。克洛茨預測,2022年靈活的職場文化將能創造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改善員工心理健康,「工作將適合我們的生活,而不是個人生活要圍繞著工作。」

三、遠距工作變得更具競爭力

疫情加速自動化與數位轉型,加上勞動市場緊繃,克洛茨指出,越來越多企業轉向技術化和尋求海外求職者,這兩種趨勢同時發酵,能為遠距工作創造更大競爭力。「如果公司適用遠距模式,就能以更低的薪資,為同樣的職缺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他解釋。

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曾調查約300家跨國企業,發現其中43%都計畫要採用新科技,減少勞動人數。克洛茨表示,這一比例持續上升,就算在疫後世界,企業為了降低聘僱時間與成本,仍會加大對機器人與AI的投資力道。

除了這兩種解方之外,《執行長世界雜誌》(CEOWORLD Magazine)另報導,一些成功領導層把握機會,把大離職潮視為「大留才」(The Great Retention),掀起一場學習與提升新技能(reskill╱upskill)的職場革命,在混合辦公時代,並能同時增加數位競爭力。

企業意識到,具有部分技能、經過培訓的員工,比未接受過培訓的新進人員更好把握。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僱用一名新員工平均需花上4,129美元(約合新台幣11萬元)的成本與42天時間;而流失員工的代價更大,損失的人事成本高達該人年薪的50%至60%。

2022年,不管是企業運作轉向自動化、招聘成本較低的國外求職者,或是投入培訓員工數位化能力,都顯示在疫情中奮鬥求生的企業,下一步將會是提升遠距工作的競爭力。

參考來源:CNBCInc. MagazineThe Conference BoardCEOWORLD Magazine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