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賣產品的人,都想做到「讓消費者先選自己」,這個目標說起來很簡單,要做到很難。

讓消費者記住並喜歡上的品牌,總共才幾個?做品牌被優先選擇,是一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事。而有一類特殊的產品,要做到這點,天生就更不容易。然而,就這樣,還是有人做到了。

地獄模式的「獨木橋」遊戲,他們是怎麼突圍的?今天,和你分享。

要做產品,也要做品牌

你買的衣服、電腦、手機都是產品,確切的說,這些是你作為消費者容易感知到的「成品」。而要製造這些成品,成品製造商,也需要買一種產品:商品要素。

什麼是「商品要素」?像是衣服布料、電腦晶片、手機電池,布料、晶片、電池⋯⋯,這些對於成品來說,不可少的材料、零件或成分,就是要素。

和所有產品一樣,要素想做到被優先選擇,怎麼做?一種思路是,服務好採購自己成品的製造商。像是達成更好的品質、更低的價格、更穩定的供貨,更快的生產周期。

但你能升級設備,別人也能;你能壓低價格,別人也能,因此無法確保被優先選擇。怎樣才能確保?有些要素生產商,拓展出一條了不起的新思路:主動出擊,到下游建立進入障礙。

商品要素的客戶,其實有2層,第一層是直接購買自己成品的製造商。再往前追溯一層呢?是最終購買成品的消費者。做到讓消費者選你,就能逼製造商選你。一旦形成這樣的狀態,你就有主動權,有確定性。

怎樣才能讓消費者優先選擇自己?讓消費者認識你、信任你、偏愛你,再翻譯一下,就是做自己的品牌。然而,要素要做成品牌,難度堪稱「地獄模式」,因為商品要素的「起跑位置」,天生不占優勢。

商品要素注定很難直接面對消費者,買漢堡的消費者吃了3年,也不一定說得出裡面的起司是什麼牌子;買手機的消費者,問過一輪,也不一定會問裡面的電池是哪家生產的。

所有產品都想率先衝到消費者的心裡,成為被瞭解、被信任、被偏愛的品牌,從而獲取被優先選擇的特權。然而,比起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成品,商品要素的「起跑位置」偏遠得多。

那能不能和成品合作,離消費者近些呢?像是我能不能把我的logo印到衣服上,被消費者直接看到?難。做衣服的憑什麼要在自己衣服上,印一個自己品牌外的logo?如果大家認準那個布料、非此布料不買,在採購布料時,還怎麼殺價?

成品不一定想看到要素擠到自己面前,產品和要素,是合作也是博弈。但這麼難的商品要素品牌化,有人做到了。

第一道難關:變得不可替代

如果你對戶外運動感興趣,那你很可能知道GORE-TEX。這個以防風、防水、透氣出名的布料品牌,被《Fortune》列為世界上100個最好的美國產品之一。

品牌力強到Supreme和The North Face和它聯名,在最顯眼的胸前印上了GORE-TEX的logo。原先消費者看不到,到站上Supreme和The North Face聯名款的「胸前位置」,GORE-TEX是怎麼擠過獨木橋,完成品牌化的?

它做了3件事。第一件事,教育消費者。要擺脫被動的局面,GORE-TEX的選擇是:向前一步,直接接觸消費者,和他們建立聯繫。廣告、推廣、贊助公益、贊助賽事⋯⋯,真金白銀一項項的砸下去。

直到有一天,一位消費者走進店裡選機能外套時,問店員說:你這款外套是不是用GORE-TEX的布料啊?聽說它防風、防水很厲害,登山穿很實用。要素品牌的主動權,從這一刻開始,成為可能。

主動權有什麼用?用來談判,談GORE-TEX品牌化的第二件事:印logo。把我的logo,印在你的衣服上。

這種談判,剛開始一定很艱難。服裝製造商一定會想:憑什麼?你見過哪件大衣上,印著大大的「xx絨布」嗎?就算布料生產商願意降價來換也不一定能成功,因為太挑戰設計了,賣不好怎麼辦?

如果現在消費者們都認識,並瞭解了這款布料,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相信,用這種布料的外套更好穿。這時,服裝製造商,就有理由猶豫了。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吸引消費者,好像⋯⋯可以試試。

接下來,被印在衣服上的GORE-TEX布料,擺脫原本偏遠的位置,和成衣品牌商一起出現在消費者面前。越多衣服上印上GORE-TEX的logo,GORE-TEX就越容易被更多消費者認識,而越多消費者認識,就越利於GORE-TEX和服裝製造商談判。

良性循環開始了,這時局面變主動的GORE-TEX,又可以開始做第三件事:選擇合作方。隨著GORE-TEX的logo被印在越來越多的服裝上,選擇合作方成為一件必須做的事。

因為印logo的根本目的,是被消費者認可。和品質好的服裝合作、強強聯手,可以累積消費者認可;和品質不好的服裝合作,一旦產品出問題,布料的品牌形象也會受連累。

這就是為什麼,GORE-TEX公司並不是和誰都合作,只提供給獲許可的品牌商和製造商。每一款合作的產品,都必須按照GORE-TEX的生產標準和品質檢驗,以確保成品的品質,避免可能的風險。一旦完成這件事,消費者會慢慢產生認知:有GORE-TEX的都是好衣服。

這意味著,消費者會優先選擇有「GORE-TEX」 logo的商品,成品製造商不得不優先選擇有「GORE-TEX」 logo的商品;GORE-TEX作為要素生產商,在議價和合作時會有更多主動權。

而且,就算其它要素生產商,生產出和GORE-TEX性能差不多的布料,也會因為GORE-TEX已建立起的品牌進入障礙,而很難構成威脅。這意味著,GORE-TEX變得不可替代。

第二道難關:變得不可繞

不可替代,要素生產商就能高枕無憂、永遠優先被選擇嗎?不一定,因為當要素生產商的議價能力提高時,成品製造商就不那麼好受了。供貨時間、價格⋯⋯處處被限制時,成品製造商一定會想辦法反制你、繞過你。

像是繞過你的專利。有專利的人不一定可以絕對防守,因為你開發了一條路、申請了專利,這不代表別人不能走另一條路到羅馬。在遵守專利的前提下,別人可以付你錢,走你的路去羅馬;也可以不走你的路,自己開發別的路到羅馬。

開發B技術,就是「繞過」你。被成功繞過,對於要素品牌就意味著,不可替代性被大大減弱。因為對成品製造商來說,不管技術是什麼,只要機能好就可以。

這也是為什麼,著名的纖維品牌萊卡(Lycra)首席法律顧問曾說:「保護專利和商標,是我們捍衛全球品牌價值的戰略核心。」那麼,如何避免被繞過?要形成絕對防守,你可能一開跑就得制定你的專利戰略。

先在你的細分領域裡申請大量模稜兩可的專利,讓有意進入該領域的潛在對手望而生畏。或是圍繞著自己的核心專利,把所有可能的替代性方案,也都申請一遍。總之,要全力奔跑,盡快、盡可能的拿下和你相關的技術專利。直到所有路都窮盡了,讓別人無路可繞,只能走你開的路。

這樣的「不可繞」有多難?有人做得到嗎?有,像是華為。為了保5G,華為申請6000多個相關專利,領先全球。這就是克服「可繞性」,也是要成為強大品牌必須邁過的一道難關。

第三道難關:變得變妙不可超

仗打到這裡,要素品牌還不能鬆一口氣。品牌進入障礙有了,專利圍堵也做了,為什麼還不行?因為,除了搞定消費者、成品製造商,還得搞定你的對手。畢竟,就算路被你堵死,還是會有競爭對手不走尋常路,像是抄你。

別人能不能抄你?當然你可以申請專利保護,但在一個尚在發展中的市場,專利保護無法那麼嚴格的情況,研發不出來,複製總可以了吧。被抄襲在客觀上是可能的,走你走的路,但不分擔你的研發費,還不給你專利費;分你的蛋糕,還以更低的價格搶走更多生意。

可以打官司嗎?可以,但如果幾萬個小公司都抄你呢?一個個打嗎?還能怎麼辦?建立進入障礙,更強、再更強的障礙,讓自己變得不好抄。像是技術障礙,你可以從技術上讓別人抄不了,或抄了不划算。像是高通的晶圓市場可期、利潤可觀,但要怎麼抄?

最後的話

被市場取代、被合作客戶繞過、被競爭對手抄襲,是每個產品要成為品牌,都必須克服的難關。

不可替代性、不可繞性、不可抄性,就像3張免死金牌。每一張都要用一場場硬仗,才能換來確定性。確定自己除了產品,還有品牌力傍身;確定自己有主動權,確定可以被優先選擇。

產品很多,能被消費者認識、信任和偏愛的品牌注定不會多,這場從產品變品牌的路,注定艱難。天生離消費者更遠的要素產品,在這場殘酷的市場遊戲中,開局就是地獄。

但很多要素產品硬是擠過了品牌化的「獨木橋」。還有什麼比這場勝仗更精彩的?那一定是打出勝仗的商業人。這些要素品牌的決策者,難道會不知道自己一開局就在困境裡嗎?他們比誰都清楚劣勢在哪,但仍然決定從更難的起點衝刺,擠過那座獨木橋。

哪怕沒有可參照的打法,也要想出辦法一關關的闖過壁壘,一步步的打出更主動的局面。與每一個就算面對困難、仍然決定出去打出一場勝仗的商業人,共勉。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我始終堅信,人為克服困難而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