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齡科技(Jubo)成立於2018年,主要幫助國內的長照機構數位轉型,並在5年內成功購併4家同業,完成B輪募資。公司因購併而持有10億筆醫療照護資料,是公司最珍貴的資源,股東也期望及早進入回收階段。然而大數據市場商機無窮,加上潛力人才躍躍欲試,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仕仲陷入雙重兩難:該讓寶貴的人才留在公司全力衝刺成長,還是讓人才帶著公司的資源出去闖新市場?

徐瑞廷(以下簡稱徐):之前你跟我提到你正思考的一條路叫「新創的新創」?

康仕仲(以下簡稱康):對,我們基本上是一個AI公司,現在公司有10億筆資料。而且它不是一般單科的資料,我們是連續性的資料,從早上量血壓到早餐吃什麼、用什麼藥、晚上排尿多少,做了什麼檢查、診斷和處置,全都在資料庫裡。這個後面就有我們非常強的AI團隊,我們叫AIDS,AI加Data Science(資料科學)。比如我們就可以比對你在資料庫裡最像誰,預測你需要多少長照準備金等,這就是我們後面可以做的事。

這團隊一直有新東西產出,我就在想,把它留在公司裡好像有點可惜,如果它是可以面向全世界市場,或者去服務政府或保險公司,那就可以創造很多價值。所以是不是不要把它只是留在公司,而是分割(spin-off)出去。

這個兩難就是,我如果把公司裡很有價值、有未來的東西放出去,會稀釋掉公司的價值。但如果我放出去讓它長更大,最後搞不好價值更高。

徐:其他行業也有把自己能力分割出去變新事業的案例,比方豐田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模式,因為它們的生產系統養了一堆顧問,後來這些人就在外面做起顧問的新事業。

康:另一方面當然也是人才的考量,人才在裡面,他就會有很多的夢,那我就需要去募更多錢去實現這些夢想,我們業務就會變成有好幾支。但公司現在已經慢慢走到BCG講的金牛(Cash Cow),我們也希望慢慢從高速成長變成穩定成長、持續獲利。

這樣的部門長得跟別人不一樣,還在「問題兒童」(Question Mark)的階段,所以怎麼樣讓它不要在家裡每天都被人家盯?加上這些優秀人才其實自己想出去衝,怎麼給他更大的空間?是不是讓他自己去募資,然後用我們的資料庫去做新的事情?所以分割絕對是一條要考慮的路。

徐:在什麼條件之下,你會覺得一支團隊可以獨立出去了?

康:還是要回到財務模型做很理性的決策。我們會有很多what if的試算。如果spin-off要募資,那我們要占股多少,或者他不想在台灣,要在新加坡,就把種情況回歸到財務模型,然後看這一百個可能,哪一個劇本最好。但我們股東也會說:你把肥的都放出去,所以我也要算一下我這邊。一定要兩邊都覺得「分手比合在一起更有價值」。

除了財務模型之外,我們spin-off的帶領人和團隊也要有市場力(marketable),就是要有辦法募到資,而且要有新創團隊的特質,它應該很小但是很精,可以滲透到全世界。

徐:把團隊分割出去,我們建議採4個關鍵步驟。第1是要制定長期計畫,不是只想到Day 1(交割那一天),還要想到Day 2,要清楚定義你的長期價值創造策略,比方說更能有效服務客戶、更能靈活利用人才與夥伴,並定義清楚的里程碑與階段目標,讓spin-off能為公司持續創造更大的股東總回報率(TSR)。

第2要定義營運模式,就是弄清楚獨立之後要如何運作、如何賺錢。這裡很大的關鍵是如何與原本母公司協作,如果太緊密,就和原本在同一個公司下沒有太大區別;如果協作太少,沒有利用到母公司的客戶或技術等,又和一般從零開始創業沒有差別。

第3要聚焦在關鍵路徑(critical path),就是要在Day 1之前解決方方面面的問題。比方說,如果你要分出去的是產品部門,IP智財的處理就很關鍵;要分出去的是解決方案事業(可能除了賣母公司產品,也能賣競品),進入市場策略(Go-to-market)該如何重新定義就很重要。第4就是變革管理,包括公司的管理面和文化面,可以透過專案辦公室來掌握整個變革流程。

4關鍵步驟,成功分割團隊
(圖表製作者:羅惠萍)

完整內容,請收聽「商周Bar」Podcast:https://linktr.ee/B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