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主持人簡介

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賴孟玲,專長為文化創意產業、場域設計、社區營造與體驗設計研究。賴老師透過課程讓學生接觸到社區,實際感受到農村的真實樣貌,期望學生能從中得到啟發,並付出更多心力與社區產生連結,為社區未來的發展埋下種子。

四大面向呈現

社區發展:深化西拉雅文化內涵,建構魯哈品牌
帶動產業:振興旅遊,建立品牌意象
解決場域問題:以設計改善遊程
學生後續影響:對未來就業帶來契機

回首進入左鎮的契機,臺南科大賴孟玲老師說,執行共創計畫前並不了解左鎮,而是當時有位在弱勢地區做輔導的朋友告訴她,臺南最弱勢的地方,就是左鎮!這裡是內政部定義的偏遠鄉鎮,有心深入後,賴老師先透過農會認識當地的產業,包括農民、民宿業者、文史工作者、遊覽車業者等,看著大家逐漸凝聚共識、提出想法,「我開始思考,該如何把這些結合在一起?」

魯哈體驗再優化,引入更多觀光人潮

遊程設計改良後,完整移轉給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持續經營,成為協會自主財源的重要管道。

經過地方串連,當地創出一個遊憩品牌「魯哈的寶藏」,希望透過遊程,讓遊客了解此地早期的原住民—西拉雅族文化,並挖掘左鎮化石的歷史。

108年,賴老師以水保共創計畫進入當地,計畫之首,就是要透過改善流程,讓「魯哈」品牌被更多人看到。她引入業師與在地師資,帶領學生親自去採化石,認識西拉雅文化、白堊土地質及當地特產葛鬱金等,「我的方法是讓學生先認識地方、體驗遊程、再提出改善建議!」

透過計畫,大學生開始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自身與地方的關係,他們做出全新的導覽手冊與化石圖鑑,設計出西拉雅十字繡DIY、以白堊土包覆的化石蛋玩具,並以葛鬱金研發出各種DIY美食等,充分展現出年輕人的創造力,而且立即應用、優化遊程。

共創計畫也導入品牌設計,希望透過設計力來凸顯品牌特色,對象包括菜寮溪觀光協會與當地想要擁有自身品牌的業者。師生的加入,補足了原遊程中所缺乏的文化導覽工具、體驗活動與主題的聚焦,成功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成功吸引遊客,讓地方陸續舉辦多次遊程,每梯次皆有25名遊客參加。共創計畫在完成遊程設計的改良之後,也移轉給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持續經營,成為協會自主財源的重要管道之一。

左鎮菜寮溪考古

早在2、3萬年前,左鎮地區就開始人類活動出現,在日治時期,左鎮區的菜寮溪旁發現化石,此地是臺灣史前研究的化石重要出土地點之一,因為特殊的地層構造,使得豪雨沖刷後,河床上會散落原處於各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從1970年,一名當地農夫在菜寮溪區域撿到一塊古代人類化石開始,該地陸續採集出動物化石、貝類及有孔蟲化石等,也讓菜寮溪與考古學幾乎劃上了等號。

創意教具箱,把歷史文化變好玩

學長姐傳承教具箱,由大一新生接棒,設計出「密室逃脫」遊戲,貼近時下流行旅遊方式。

從第一年的遊程導入,到了第二年,臺南左鎮化石園區開幕,短短兩個月吸引了20萬人入園參觀。然而,遊客來了又走,很難將園區中展示的西拉雅族故事、服飾、生活器物、田間農具等,與當地的聚落生活、農村文化產生連結。

賴老師開始思考:「展覽都在室內,我們有沒有可能把內容帶出去?」她開始將學生分組,讓每組自行創意發想,做出「教具箱」。當時,第一組做出教具箱的吳靜瑜同學,是在大三時開始接觸左鎮,大四做出「化石的故事」主題教具箱。她說:「我一開始先思考左鎮與什麼有關?接著想到大家進博物館很喜歡看恐龍,但卻很容易忽略化石,所以我把當地的化石編成一個故事,這個箱子可以從中間打開,右邊有一個劇場舞台,左邊則是一格格的化石種類展示,像是犀牛模型、神話故事中提到的石頭等,好玩又有教育性。」

這些以文化產業與博物館為主題的教具箱,製作完成後,會由學長姐帶到大一學弟妹的班級做經驗分享,賴老師也請大一新生以此為依據,設計出「密室逃脫」遊戲,並由大三生擔任輔導者,藉由實際的遊戲串連菜寮聚落與化石園區,做出貼近時下流行的旅遊方式。

臺南寶庫—左鎮化石園區

早在1978年,左鎮光榮國小就成立「鄉土文物室」,展出師生長期在菜寮溪撿拾的千件化石,此舉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在各方奔走下,於1981年在校內成立「菜寮化石館」。直到2019年5月,菜寮化石館再蛻變為「臺南左鎮化石園區」,典藏古老左鎮人的頭骨碎片、大量海相與陸相生物化石,並從單一展館擴大成五大展館,成為臺灣無可取代的化石寶庫。


教具箱吸引學童,傳播全國巡迴展

學生與社區合作,結合科技AR(擴增實境)與VR(虛擬實境)設計遊戲,大玩實境闖關活動。

教具箱的誕生,掀起一圈圈的漣漪:學生在化石園區取得教案規劃與教具製作的標案,由於細節設計細膩,並取得字型與圖片授權,讓成品有如業界水準!如同技術轉移一般,學生教導化石園區志工如何使用教具箱,並且定期回去做維護,賴老師表示:「很高興學生抱持著專業設計者的態度,兢兢業業看待自身作品。」

學生也將教具箱帶入左鎮的左鎮國小、光榮國小與師生分享,想不到因為效應太好,相繼在各展覽競賽中露出!包括南臺科大視傳系系展、USR展,也到大內國小、三股國小、善化國中進行示範教學。賴老師肯定地說:「我的想法是讓教具箱在巡迴展覽的最後,回來落腳光榮國小,把這些資源流傳下去。」

此外,參與共創的學生也參加水保局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他們在社區設置闖關活動,由學生與社區長輩擔任關主,將在地文史、地景特色,結合科技AR(擴增實境)與VR(虛擬實境)設計遊戲,並邀請光榮國小的師生與親子家庭參與,成功凝聚社區的向心力與在地者的自我認同,更一舉獲得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的「創新實驗獎」。

攜手好夥伴,共創力量大

從陌生到熟悉,學子們從探訪社區的過程中,一步步思考能做什麼、貢獻什麼,想法越來越清晰!

回首共創之路,「非常感謝一路上的好夥伴!」賴老師說,平常在校教學很忙,對於地方上的事不甚了解,想要幫助社區產業發展,很需要地方人士進一步分享與協力。「像是左鎮的文史工作者茅明旭,他是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的常務理事,非常了解地方歷史,經常協助導覽、解說,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夥伴!」

而學生的成長,更讓賴老師感到欣慰,「在還沒接觸水保計畫時,我帶大一的學生去做社區彩繪、探訪社區老人,大二之後他們開始思考教具箱內容,大三接觸地方上的竹編老師、月桃工作室、農場主人等,深入當地的人事物,到了大四時,他們已經有清晰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做的議題。」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思考能做什麼、貢獻什麼,「很高興看到學生們的成長曲線。」

賴老師表示,族群、歷史、化石文化、老人故事等,這些多存在博物館裡、人們的腦海裡,很少會出現在生活中,大家走在左鎮街上也看不到,「很謝謝水保局的共創計畫,讓我們用教具箱、用旅遊、用導覽,把這些一一展現出來,也希望有更多青壯年願意回來重新看待自己的故鄉,一起捲起衣袖,繁榮地方,振興經濟,共創美好的未來!」

社區代表

地方文史工作者茅明旭,看見年輕學子的力量

擅長說故事的茅明旭,對左鎮有著深情與不捨的情懷,多年來與賴孟玲老師一起合作,持續擾動地方。

左鎮地方文史工作者茅明旭,加入2018年成立的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擔任常務理事一職。身為在地人的他說,協會成立的前三年,可說是左鎮的空窗期,產業十分蕭條,許多朋友都紛紛離鄉。「我深深感受到,如果不振興地方,這裡不僅會有很多空房,甚至還會空村!」言語中,感受到他對地方的深情與不捨。

過去,左鎮區只有社區協會,僅能做社區範圍內的事,但是觀光協會成立後,開始做跨產業間的連結,加上賴老師進入社區後,串連農民、業者,加上公部門的化石館,形成產、官、學三方合作,「藉由大家的力量,由點、到線、到面持續擾動地方,也萌發出脫胎換骨的契機。」

茅明旭擅長說故事,尤其是地方文史,源源不絕的知識庫是年輕學子最喜歡挖掘的對象,「看著臺南科技大學的大一生懵懵懂懂地走進社區,直到大四時,已經能展開社區實踐活動,有如灑出去種子冒出了小芽!」他在社區端發現,社區的阿公阿嬤很喜歡跟大學生互動,而且彼此打成一片,「希望透過學生,吸引更多老人家願意站出來分享,讓年輕人來記錄與學習。我覺得年輕人就是種子,可以透過專業來活化地方,帶來經濟與人潮。沒有他們,左鎮的創生創不出來!」

學生代表

從設計到營造,吳靜瑜深入左鎮打造夢想家園

畢業生吳靜瑜現為平埔聚落活力計畫營造員,並擔任多項計畫的專案經理,且萌生出要長期留在左鎮的想法。

說起吳靜瑜,賴老師眼神滿是驕傲,「她是第一個做出教具箱的學生!」

吳靜瑜笑說,畢業前,自己的最大夢想就是開一間工作室或是開店,想不到卻因為賴老師的推薦,來到左鎮區工作。「光是住在這裡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吃住都要靠自己,我現在已經學會自己煮飯、做菜了!」兩年來最大的收穫,「我覺得是這裡的人情味,現在我已經成為整個村落的女兒和孫女,也萌生出要長期留下來的想法。」

她說,本以為自己學的是視覺設計,理應會進入設計領域,但是現在工作中最重要的事,卻是「溝通」,擔任社區與學校之間的橋梁。「我現在最常想的事就是怎麼把腦袋裡的東西做出來?」透過跨領域學習、溝通與統籌,她逐漸成為社區中重要的一員,不僅是平埔聚落活力計畫營造員,也擔任多項當地發展計畫的專案經理。

「我希望大家可以把我當許願池,我不怕做事,只要大家把想法說出來,我一定會努力寫計畫,找更多人一起將計畫完成!希望大家能跟我一起許願,一起打造夢想家園!」

共創計畫里程碑

[年度/合作場域/共創計畫重點]
◆108年/臺南市左鎮區/推動魯哈的寶藏等特色遊程,深化遊程體驗並建立品牌意象。
◆109年/臺南市左鎮區/遊程規劃,製作多元應用的教具箱,引導社區與化石園區之間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