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上旬,我為了宣傳新書《中國的執念》,在台灣待了約10天。這段期間,我盡可能使用YouBike作交通工具,就是為了再次檢驗台灣交通的安全性。

有一天傍晚,我在松江路上騎著YouBike做了從南往北走的實驗。

我騎在政府規劃的人行道上的自行車路線,然而,騎到巷口時,常有汽機車快速衝來,迫使我不得不緊急煞車,籃子裡的背包都差點掉出來了。

如果我自己沒有煞車,感覺上至少就有3次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每次遇到狀況時,我腦子裡總會浮現一句話:「請問,人行道上,不是行人優先嗎?」

日本朋友來台灣玩,我一定告誡要小心車

實際上,在台灣就和在越南或菲律賓一樣,即使走在路上也必須繃緊神經、時刻注意。

如果台灣想變成觀光大國,無論是台北、台南還是高雄,都必須打造成讓行人或自行車騎士都能安心的環境。邀請明星代言宣傳台灣魅力是很好,但交通安全也可以成為觀光資源。

提到日本旅行的優點,許多外國人除了「乾淨」、「親切」,也會舉出「交通安全」。

至於台灣的魅力,我想沒有一個外國人會說是「交通安全」吧。因為交通不安全,反而有人認為高齡長輩最好不要去台灣玩。

而且,連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都在官方網站上詳細解說台灣交通的危險性,呼籲日本人旅行者要提高警覺。應該有不少日本人實際遇到事故,才會寫這個吧。

最近我常常對準備去台灣的日本高中生、大學生演講,我總是告訴他們,台灣的民主、性別平等和半導體產業都比日本先進,這些部分應該向台灣學習。

但是,我還要提醒他們,「台灣人真的都很親切,台灣的食物也很美味,經濟高度發展,是個很棒的國家。不過,只有交通這一點,一定要小心,和日本非常非常不一樣。

現在世界上的旅行趨勢,已經不是團體旅行,而是個人旅行。每個人自己規劃路線,自由的漫步於異國街頭。

但是,對於要來台灣旅遊的日本朋友,我一定會告誡他們:「走在人行道的時候不可以邊看手機」「等紅綠燈時,要跟馬路保持一段距離」「機車的動線難以預測,一定要隨時注意」「下計程車時,要小心別被後面騎過來的機車撞到」

這些是台灣人早已習以為常的事,但卻不是日本人具備的常識。因為在日本社會裡,最優先被禮讓的是行人,其次是自行車,再來是機車,最後才是汽車。

最美風景製造行人地獄,台灣的雙重人格

也就是說,日本起碼貫徹了「應該優先保護最弱小的群體」的思想,並且認為最強大的(汽車)應該最謙虛。

當然日本也並非從以前就是這樣。1960到70年代這段時間,曾反覆經歷多次的「交通戰爭」,警察與政府拚命的對人們宣傳交通安全的觀念。

我小時候每年都有交警來學校上交通安全課程,校長在朝會再三呼籲,「車子就是獅子,小心別被牠咬了!」

這樣努力的結果是,日本交通事故每年持續減少;另一方面,台灣交通事故卻是呈現增加趨勢。台灣與日本的經濟水準和社會制度幾乎相仿,如今差異大概只剩下交通安全了吧。

雖然「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人」一旦上了車,卻製造出「最不美的風景」,也就是行人地獄,或許台灣人有雙重人格?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台灣超越日本,真的嗎?

書籍簡介

《台灣超越日本,真的嗎?鳳梨、便當、台積電,台日社會文化多樣交流的觀察與思索》

作者:野島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8/06

作者簡介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2016年開始自由作家生涯。著有《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時報)、《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聯經)、《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等多部作品。在臺灣《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轉角國際》等有專欄。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