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敏和我一樣,在傳播產業打滾多年,是號稱扛霸子的人物。最近她遇上了職涯轉換的機會,前來探詢我的意見。

原公司待她不薄、團隊情誼深厚,手邊的事又做得順風順水,實在找不出什麼琵琶別抱的理由;而有意大舉延攬她的新企業,雖成立未久,但近期已在新創領域闖出名號,正在四處招募好手,預備在3年內搶占市場龍頭。

步入中年後半的我們,是用另外一種角度看待工作機會。薪資、職銜是其次,折損度及生存率才是優先考量要務。「畢竟,沒必要跟現實過不去。萬一陣亡,恐怕再無翻身之地。」惠敏的盤算,也是我的隱憂。

然而,這一次,狀況有點不太一樣,惠敏閃爍著微妙的眼色。我很熟悉那種舉棋不定的徬徨,當中又參雜了一點盼望。

果不其然,惠敏說出了自己真實的心聲:「在原本的公司,我已經爬到頂端了,真想出去再試試自己的能耐,重新感受發展與成長。」

是啊,在青壯時期,被我們視為職涯不可或缺的「發展」與「成長」,到了中年熟齡,一眨眼都變成必須戒慎恐懼的「陷阱」和「誘惑」。堅守好不容易到手的位子及年薪,怎麼看都比奔赴未知要來得睿智。

「你怎麼看呢?」惠敏熱切的轉向我。

中年職涯下一站怎麼選? 

我想起之前面臨類似情境的時候,深感左右為難的我,找上了職涯教練,期望對方能夠指點迷津,告訴我該怎麼選擇。

職涯教練並沒有提供我解答,而是像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讓你來形容,你最想在生涯達成什麼成就?」

我不假思索的回應,我想要爭取亞太區的溝通傳訊大位,既能累積跨國合作經驗,又可以因應不同國情需求,發展多元溝通策略,一定會激發我的眼界與智慧,讓我再上一層樓。

職涯教練笑著搖搖頭,認為我把生涯想得太侷限,將生涯與職涯畫上等號,「不妨想得更廣泛一點,不一定是在這間或那間公司,而是你最終想要打造、或抵達的目標是什麼?」

我想了想,一個狂野、卻沉潛在我心底很久的念頭,就這樣傾瀉而出:「我一直很嚮往國外盛行已久的顧問制度,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公司,以顧問或幕僚的角度,來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

「那你為什麼不乾脆開一家自己的公司呢?看起來,這已經不是選擇A公司或B公司的問題啦!」

聽顧問這麼一說,我驚訝到無法反駁。上一秒明明是我親口說出的願望,為什麼下一刻就怯懦龜縮?因為,我想到了孩子、房貸、雙親,萬一我失敗,這些責任該怎麼辦?

顧問的當時提出的觀點,則讓我受用至今。 

1.以人生的「北極星」,作為轉職的指南

從求學到謀職,我們不知不覺被養成了一種「向上」的人生觀,以爬上金字塔頂端為目標,或是不斷追求成長與提升。這些目標本身沒有錯,錯誤是我們將此視為人生中唯一的目標,而忽略探索自己內心的北極星

以我為例,為什麼我遲遲不敢開一家自己的顧問公司?因為我覺得職涯還沒攀到頂端,我怎麼有聲名與本錢去開張呢?會有穩定客源嗎?大家真的願意付費嗎?

職涯顧問提的角度是:如果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是我內心發光發熱的北極星,那我應該思考,現階段要做出什麼選擇或取捨,才不至於偏離北極星,落入無窮盡的名利競逐。 

2.做好接納失敗的準備

對於很多中年轉職的人,其中一個最大的躊躇點是,不確定自己到底準備好了沒?與其質疑自己準備得是否充足、以爭取首戰告捷,真正應該思量的在於,我能否充分接納失敗、明確設下停損點?

顧問告訴我,他出來創業之前,想的不是自己可以賺多少錢,而是在停損期限過後,倘若仍然虧損,「我可以很坦然的接受自己創業沒有成功的事實,將其視之為人生體驗。」

失敗,是惠敏與我極力避免的體驗,不僅有失體面,還浪費時間。我們的職涯軌跡,就像作家王文華形容的樂高積木,一味往上疊加,深怕行差踏錯、一夕崩塌。

然而,職涯或生涯更大的可能性,往往出現在我們寬廣性越大的時候,與我們爬得多高、犯的錯誤多寡無關。試著把自己當成可塑性強、包覆性高的黏土,我們就能展現超越高低、多寡之外的多元和彈性。

我和惠敏說,「重點不是我怎麼看,而是妳會怎麼看?」想想心中永恆的北極星,也想想我們如何接納失敗。

中年轉職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放大了中年的侷限,卻選擇性的忽視了伴隨年紀成長、越發成熟的各項條件,包含清晰和誠實的看待自身慾望,以及我們願意超脫成王敗寇的心理制約,持平又珍重的看待成果,無論有沒有成功。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