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就生活》的作者弗雷德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是歐洲管理學界的泰斗,擁有40年的企業管理顧問經驗。他被稱為歐洲版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者在企業管理、組織發展和策略規劃領域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他的著作和觀點在全球受到廣泛認可和尊敬。
作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為了澄清人們對管理和工作的普遍誤解,並提供實用的方法和策略,幫助讀者提升個人和組織的效能。
他認為,很多人對工作和管理的看法存在偏差,這些偏差導致低效能和不滿足感。因此,他在書中強調回歸常識、實事求是的管理方法,並透過具體案例和原則,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和應用這些理念。
第一個工作迷思:工作應該是快樂的
作者舉了搖滾樂手和飛行員的例子,說明這個誤解。搖滾樂手在舞台上表演時,看似光鮮亮麗,台下粉絲尖叫追捧,但實際上,舞台演出只是他們工作的一小部分。樂手們需要忍受長時間的排練,這個過程是非常枯燥且令人厭煩的。當你在第1001次排練同一首歌時,熱情早已消退。
同樣,飛行員的工作看起來很酷,整天飛來飛去,但大部分時間,他們是在執行常規的飛行任務,這些任務並不具備多大的挑戰性,而且非常枯燥。
這2個例子說明,沒有任何一項工作能讓你每天都感到快樂。即便是看似迷人的職業,也有很多枯燥和不快樂的因素。實際上,馬利克認為工作中的快樂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真正讓我們滿足的,是工作結果帶來的正回饋,而不是過程本身的快樂。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把工作當作一個達成成果、提高效能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必須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活動。以下是本書建議的5個工作態度:
1.專注於成果
作者指出,真正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是工作結果帶來的正回饋,而不是工作過程中的快樂。例如,遊戲中的玩家可能覺得刷怪過程枯燥,但獲得經驗值並晉級所帶來的滿足感,會促使他們繼續努力。
2.持續改進
工作中的變革和進步來自於對現狀的不滿,而不是快樂和滿足。因此,我們需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績效,追求更高的標準和目標。
3.責任感
一些工作,如醫護人員和警察,更多是出於責任感而非快樂。這類工作的核心價值在於對他人的責任和奉獻,而不是自身的快樂。
4.穩定與紀律
穩定的產出和紀律性,比一時的工作熱情更為重要。例如,許多成功的作家依賴於每天堅持寫作,而不是等待靈感的來臨。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湯馬斯·曼(Thomas Mann)這樣的作家透過紀律性的寫作日程,創作了大量作品。
5.專注於優勢
應該聚焦於自己的優勢,並努力在這些領域不斷精進。以下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例子將說明有興趣的事情和擅長的事情,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實現高效能。
第二個工作迷思:職涯成長應該要消除弱點
在《管理成就生活》中,作者舉了幾位名人的例子,來澄清職涯升遷的正確路徑應該是聚焦優勢,而不是消除弱點、裨補闕漏。
例子1: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展現出極高的數學和物理天賦,但他對音樂,尤其是小提琴,充滿熱情。他甚至願意用自己的諾貝爾獎來換取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職位。
儘管愛因斯坦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在小提琴方面只能達到二流水準。如果他選擇成為職業小提琴手,他可能只會成為一個平庸的音樂家,世界會少了一位改變物理學的天才。
愛因斯坦最終專注於物理學,而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這個例子說明我們應該聚焦在最擅長的領域。
例子2: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多才多藝,在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方面都有傑出成就,但他最擅長的是雕塑。他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因此專注於雕塑事業。即便簽訂了西斯汀小堂天頂壁畫的合約,他用的簽名也是「雕塑家米開朗基羅」。
這展示了專注於優勢的重要性,米開朗基羅的成功,部分來自於他對自己最大優勢的清楚認知和專注。
例子3:霍金
霍金是一位少年天才,在就讀牛津大學期間,仗著自己聰明過人,根本不怎麼讀書,且熱衷於喝啤酒、讀小說、搞學運。
然而,他在21歲時被診斷出漸凍症,被迫放棄了所有其他活動,專心研究宇宙學,最終他在宇宙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如果霍金沒有罹患漸凍症,他可能只會成為一個普通的社會精英,而不是偉大的物理學家。這個例子說明,即使是天才,也必須聚焦優勢才能有所成就。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們應該辨別並專注於自己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馬利克強調結果和效能,因為這是實現職業成就和滿足感的關鍵。但專注於過程與馬斯克的論點並不完全對立,兩者可以互補。專注於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在追求高效能的同時,保持心態平衡,避免過度焦慮和壓力。
因此,我們應該在工作中兼顧過程和結果,既要努力達成目標,又要保持健康的心態。興趣可以作為業餘愛好,但職業選擇應該以優勢為依據;因為只有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精進,才能達到卓越的成果,實現長期的職涯和個人發展。
*本文獲「艾螽斯」授權轉載,原文:《管理成就生活》關於工作的兩個迷思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