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別人說話時思緒容易飄走;明明在做一件事,心中卻想著另外一件事;明明需要專心工作,卻常忍不住看手機⋯⋯,如果以上描述符合你的狀況,你可能有「分心症候群」。

朋友與我分享一篇報導:某飾品品牌招募門市店員,除了開出高於市場行情的薪資條件,也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上班時要專心,即使店內沒客人也禁止滑手機、使用其他分散注意力的3C產品,或跟朋友聊天等分心行為。

朋友說,「專心的成本好高喔!」,對此,我回答道:「分心的成本,更高!」

畢竟當門市店員上班時分心玩手機、聊天、做無關於公務的事情時,等於抽離自己的心神,而對周遭空間的敏感度、對客人的觀察力、應對的反應力下降,有許多潛在商機就是這麼流失的;更別提店員常在玩手機,長期下來也會影響品牌形象。

專心誠可貴,分心價更高。其實不只是門市店員,不論是什麼工作,只要能夠減少分心,對效率與效能一定會有顯著的幫助。

至於,要如何從分心快速回到專心狀態?我在課程中常帶領學員做這個練習,你也可以試試看:每當察覺自己有分心的跡象時,深呼吸,動一動自己的手指頭、腳趾頭,告訴自己「我現在正在⋯⋯」,就能快速的讓自己回到專心於當下。

不過,每個人難免有真的難以專心的時候,這時又要如何處理?我們可以把專心的情況分為兩種,並用不同的策略應對,兩種情況分別是:「沒能力專心」與「沒意願專心」。

1.沒能力專心:與其掩飾不如坦承

沒能力專心,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問題,如身體不舒服、太累、血糖太低等;也可能是心理的,例如心中正被其他事情佔據。

就拿我自己為例吧。有一次,我正在進行簡報的最後修改,準備30分鐘後上台演講,此時同事剛好過來跟我回報另一個專案的進度。其實他報告的內容都在我們的期待之內,所以當時我認為只需要用餘力來聽就好了,因此,一面修改著簡報內容、一面聽他講。

然而,當同事報告完轉身離開,我的眼角餘光瞥見他從眼神、表情、肢體語言透露出沮喪的訊息。

演講結束後,我找了這位同事來聊,才發現他以為我不重視這個專案。我連忙說明「這個專案做得很好,你講的我也有聽到,只是當時在趕簡報,所以表情看起來沒有很專心。」這才解開了他心中的誤會。

這件事讓我明瞭:當我用「餘力」做一件事的時候,是需要讓對方知道的。

往後,我與同事對話如果有類似狀況,總是會說:「你繼續講,我有在聽。」而若同事跟我討論的內容,已超過我用餘力可以處理的範圍、需要我全神貫注,但當下並沒有辦法立刻空出全部心神時,我也會告訴他說:「這件事情我想專心聽你說,等我5分鐘把手上的事處理完再找你好嗎?」

2.沒意願專心:為自己設定上限

有時候我們分心,不是因為不能,而是因為不想。例如,覺得對方講話空洞、一再重複相同話題,但卻不得不聽,思緒就常會在聽的過程中漸漸飄走。然而放空、心不在焉的微表情,看在對方眼中,會覺得「你看起來沒有聽進去,那我就要更講得更用力」。這,就是溝通的惡性循環。

對此狀況,有一個很簡單的解方:為自己設定一個時間上限(如10分鐘),且告訴對方「我們聊個10分鐘吧」,並且在這段時間內完全專心聆聽對方。

你會發現,你投資的10分鐘看似「浪費」,事實上卻是報酬率最高的方式。因為當對方感受到已經被你聽到了、關注到了,就不需要繼續加碼,而你也就可以獲得清靜。比起心不在焉的聽,這顯然是更省心省力的方式!

當你學會方法,讓自己從無意識的分心,到有意識的專心,就能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溝通效能與關係品質。願以上這些簡單而有效的做法,能陪伴你從分心回到專心,更充實的體驗生活每一刻。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