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時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能力債」這個詞,細思極恐。

能力債,指的是能力不足的人,必須付出一段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將能力填補至滿足現有職位的水平。其中必須填補的這段能力,即「就業市場所需能力」與「自身現有能力」的差距,就是能力債。

咦?如果能力不夠,就補強唄!有什麼可怕的呢?

可怕的不是能力不足需要提升,而是未來要將能力填補起來,付出的代價恐怕會越來越大。因為現代社會中,能力曲線一旦交差,之後注定越來越陡峭。什麼意思?

要理解這問題,必須先認識兩條線:職場所需能力曲線、自身能力適用曲線。

1.職場所需能力曲線

問題一:隨時代推進,一個人在社會謀生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是越來越低,還是越來越高?

因為科技進步,工作自動化後,用機器的人只要會按按鈕,不需要複雜人工處理,所以是能力要求會越來越低。是這樣嗎?

不是。答案是越來越高。因為人們要完成任務,得掌握更複雜的技術和知識,才能操作和維護系統。

舉個例子,過去傳統店鋪的收銀員,只需在貨架上手寫標註商品價格,結帳時加加減減找零即可。而隨條碼機、刷卡機問世,必須學習如何掃描條碼、刷信用卡。再之後,數位支付普及,現在去超商或全聯打工,肯定必須熟悉各種電子支付App、學會掃描載具、處理會員卡及優惠券等複雜操作,還必須有能力應對各種系統的突發狀況。

再以醫師看診為例,幾百年前的診療,病人身上有傷口,醫師憑經驗抹抹草藥、塗塗紅藥水或藍藥水。後來抗生素問世,醫師開始記誦不同種類的抗生素;隨種類越分越多,面對不同感染疾病和病原的抗生素劑量研究越來越多,現代醫師必須有能力解讀藥敏試驗報告結果、査詢國際指引和仿單建議劑量。

隨時間和科技進展,各行各業人員所需具備的能力標準越來越高,即「職場所需能力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而且越來越陡峭。

2.自身能力適用曲線

問題二:若一個人具備固定能力,不進步但也不退步,這個人在職場環境中被淘汰的速度,是越來越快,還是越來越慢?

當然是越來越快。

因為一開始新方法還在試營運,多數人還不熟悉,新技術風險高、能帶來的確定性效益較低。一段時間後,新方法成熟,越來越多人採用更有效能的方法做事,若員工再想延用舊方法,便不符合客戶和老闆的期待。

例如收銀員一開始不學習使用條碼機、刷卡機或電子支付系統,因為市場上擁有相關技術的人才較少,老闆不太有機會挑人。可隨著引入信用卡機、電子支付的店家生意日漸興隆,傳統店家生意受影響,職缺數越來越少。

慢慢的越來越多人掌握新技術,就業市場徵才自然自然越來越需要熟悉基本數位工具的能力。能力沒有提升的人,可能能在短時間內保持舊工作,但長期來說職涯空間會越來越小。

又例如AI對行銷、出版、文書編輯人員的影響,現在已明顯進入了新階段。雖然AI對醫療產業影響還沒那麼明顯,但山雨欲來,風已經滿樓。

所以「自身能力適用曲線」隨時間推進,向右下方傾斜。

當「職場所需能力曲線」與「自身能力適用曲線」兩條線交差之後,兩條曲線相差的高度,就是市場所需能力與自身能力的差値,即「能力債」。

能力債越時間推進,接下來只會越差越快、越差越多。這是新時代帶來的挑戰。縱然醫療相比於其他產業,有厚實壁壘,但大時代對醫護人員以及醫生而言的影響也是相似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差別而已。

時刻提醒自己努力提升各方面能力,在舒適環境裡可以享樂,但不能太安逸,否則等到被環境抛棄後,抱怨工作越來越難做,只能捍衛自身利益、卡著年輕人位置的話,我會很討厭自己。

*本文獲「陳和謙」授權轉載,原文:未來要獲得基本謀生能力愈來愈難?── 談談「能力債」是什麼

核稿編輯:陳虹伶
責任編輯:湯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