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天生外向的表演家相比,我是個內向、不喜拋頭露面的宅女。

但這些年來因公務需求,開始主持課程、在論壇演說,從滿意度看來,表現還可以。有些同事好奇:如何練出主持或演講能力?

其實,我沒有特別去讀如何演講的書,也沒有特別去學習演講技巧,但歸納這些年的經驗,我只有一個心得:說自己相信的。

每一場演講或主持,我都很講究,因為不論大小場,它都代表了公司與我個人的品牌,因此即便到現在,上台前,我都還是會緊張。

上台前的一刻,我總是需要來一個很長的深呼吸,甚至可能要來上好幾個深呼吸。有時候,我還會大叫一聲,「ha!」讓自己嗨起來。

深呼吸,告訴自己放鬆,把之前所有的準備都丟向幕後,放空自己;走上台後,我會望向所有台下觀眾,逐一瀏覽每個人的表情,感覺他們當下的的情緒,完成這個動作後,我才會開始。

這個步驟,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它,讓我能全心與現場連結。

主持或演講過程,我很少定在一個位置,當我發現有人出現困惑的表情,我會走過去問他哪裡有問題;看到有些人注意力不集中,我也會大膽的去引起他的注意;講到複雜的概念,我會丟一些問題測試觀眾反應。

互動,是我的風格,這與我的個性有關。

從小我就討厭乖乖坐著聽演講,尤其是那些照本宣科,自顧自把PPT唸完的講者,他們不在乎觀眾反應,甚至不太敢直視觀眾眼睛,這時我總是老大不耐煩,巴不得衝出門外。我確實也常藉故開溜,自己去別的地方找樂子。

因此長大後,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成為這樣的講者。

但要能夠與現場互動需要的是,膽量;而膽量,需要自信;自信,則來自通透。

當你對自己所論述的事情融會貫通,正著講、反著講,都能流暢通順,甚至能用不同的例子反覆印證時,你自然充滿信心,即便拋掉講稿,你也有膽量與餘裕跟台下的觀眾互動。

而這個能力,來自200%的事前準備。我總是要對演講的內容,進行反覆的推敲。

就像學生時,我對各種理論、公式、模型的學習方法一樣,我從來不靠背誦,而是先深入理解其背後的原理,再透過各種不同的案例帶入,當各種路徑都證實為真後,這個理論或模型就很自然刻入我的大腦裡,變成我自己的觀點或思考架構。

經過這樣的驗證程序,演講內容與我合為一體,當我講述自己相信的事情、觀點時,自然底氣十足、充滿自信。

一次次的上台洗禮,我發現,唯有講自己所相信的、自己驗證過的、自己經歷過的、自己融會貫通的,這演講才是活的,才是真的,才能打動人。

如果一個人的演說內容,是從網路上東抄西抄、或從幾本書裡勉強拼湊而成,臨時抱佛腳的背誦,沒有經過自己的反芻或驗證時,演講時必定心虛,也無法引起共鳴。

我一開始也不懂這個道理,但感謝一次次的上台機會,讓我逐漸明白,演講需要的自信,來自對內容的通透掌握。這沒有絲毫僥倖,千萬不要去講連自己都沒徹底搞懂的事,那只會顯露自己的笨拙與愚蠢。

尤其主持的時候,如果自己對議題沒有徹底的理解,就不會有自信放下我執,去深度聆聽與談者或觀眾的意見、感受,然後精準抓住情緒或言語的張力點,趁勢挖深追問,自然無法在當下與對方交鋒,激起火花。

最常看到的就是,主持人因為缺乏自信,因此只能死守題綱,照表操課的問問題,無視與談者或現場觀眾的心情起伏,這種訪談很容易流於形式,呆板無趣,大家各陳己見,沒有辯論、沒有來回。很可惜,失去了論壇的真正價值。

一個好的主持人,應該要讓參與者像打乒乓球一樣,有來有往,精彩過招。

要做到這點,必須放下自己的腳本,完全融入現場。而要放下自己的條件就是,事前最好充分的準備,當你對議題掌握熟透之後,就要完全放掉。這跟見山是山的三個境界是一樣的。

如果按天性,我是不喜歡主持或演講的,但感謝我的工作逼著我要承擔;因為承擔了,我才有機會鍛鍊自己;在壓力下,逼著自己要把短版變成長版,由此發展出一個連自己都意外的能力。

也因為各種主持或演講機會,我必須更廣泛的閱讀,更提升自己的覺察力、觀點力。一次次的上台,都加快我的成長飛輪速度,原來的壓力在承擔之後,都化成一朵朵美麗的花,豐富了我的生命。

所以我很想鼓勵同事們、所有的領導者、有意願提昇自己影響力的人,勇敢接受各種演講、主持的邀約,把握這些練習機會,鍛鍊自己的觀點力、表達力,在一次次的淬鍊中成長。

立刻按讚郭奕伶粉絲專頁,看執行長們的商業智慧和日常學習 ☛
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