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HR不討厭空窗期。邏輯上說,如果HR真的討厭有空窗期的人,只要在面試前篩掉這些人的履歷就好了,神不知鬼不覺。HR根本沒有必要非把有空窗期的求職者叫來面試,並在面試現場用這個問題為難求職者。

HR要完成招聘任務,這種方式等於同時浪費了自己和求職者的時間,並不科學。但HR的確會關注職場空窗期。在此建議先關注一些重要的問題:

1)空窗期意味著什麼?
2)為什麼面試官會關注空窗期?有哪些擔憂?
3)如何化解面試官的合理擔憂?

空窗期意味著什麼?

空窗期分很多種,有大學生畢業後不直接就業,選擇gap year,先體驗生活。也有工作了幾年的人,臨時決定考研究所,找自己新的職業方向。還有因為懷孕生孩子,不得不離開職場回歸家庭照顧孩子的職場媽媽。每個人空窗的理由都不同。HR會問,主要目的是排除雷區。

雷一:勝任力

如果你說自己不是刻意空窗,只不過在辭職後的大半年裡,面試了10多家公司,沒有一家公司願意招聘你。HR會想:為什麼呢?因為HR自己沒有業務經驗,往往沒法做勝任力的判斷,他會思考:為什麼其他公司不願意招聘你?

如果是業務能力,這不是HR的評估範疇。業務團隊面試完認可你,HR還是會發offer。但有些情況,HR需要提前排除雷區。舉個例子,很多金融機構招人會看有沒有金融犯罪或者貸款逾期記錄,有時候篩人不是面試階段篩掉的,而是背景調查階段篩掉的。如果HR發現你有重大風險,之後的面試就不推進了。

當然,在2022年的今天,其實很多HR還是能夠理解這種「努力找工作,但是沒有找到」的情況。因為現實就是如此,很多公司裁員,市場上開放的職缺少,爭搶職缺的人多,自然不好找工作。

2017年之前,你在大廠被裁員,有些HR會猜測是不是因為能力問題;到了今天2022年,HR完全理解這事,因為各家公司都經歷了裁員,他們很清楚裁員時,員工沒有做錯什麼。

雷二:穩定性

HR招聘一個人入職,從撰寫招聘啟事、發布招聘廣告、接洽求職者,到一面、二面、談薪資、發offer,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行業招人需要的時間不太相同,但對於一個外商白領來說,這個流程往往起步就是1個月左右。

一旦你入職,3個月跑路了,對於HR來說,剛剛提到的流程他需要再做一遍,不但如此,他還會被用人部門批評看人不準,找來一個試用期都沒做完就跑路的人。所以,如果你有gap year,HR會問:gap year你做了什麼?如果你什麼都沒做,HR就會想:「在家裡躺了1年,是不是意味著你對工作不感興趣?」

如果你半年前因為考研究所而辭職,那麼HR會問,現在考上了嗎?沒考上是準備放棄考研究所了嗎?未來你的職業規劃是怎樣?如果HR感覺你今年還會接著考,她的確很難給你發offer。

穩定性是HR關注的核心問題,對於絕大部分公司來說,一個員工入職後是不可能立即做出貢獻的,新人需要透過培訓,熟悉團隊,熟悉主管風格、業務等一系列流程。相比勝任力,穩定性是HR更需要考慮的因素,因為他對此負責。

雷三:適應性

這個雷,其實本質上也是穩定性的雷,但這個雷屬於長期遠離職場的全職媽媽們。很多職場媽媽一旦回歸家庭,可能就是2-3年時間,把孩子送進幼稚園了,才開始考慮回歸職場。

HR會擔心,這些職場媽媽們是否還能找回工作的節奏。畢竟這2-3年裡,媽媽一直陪伴孩子,其實生活重心已經轉移到家庭裡了,再回來工作,肯定有一個適應期。但不是所有的職場媽媽都能順利回歸職場,萬一遇到問題,職場媽媽們還是會跑回家。

如何說服HR

說到底,HR最關心的是穩定性。那麼在談論空窗期原因的時候,同時需要傳遞「我會穩定」的資訊給HR。

1)超短空窗期(不超過3個月):不是空窗

如果你的空窗期是2-3個月,辭職後出去旅遊了1個月,然後回來找工作1-2個月,這個時間間隔還是比較合理的。HR看到履歷有空檔,肯定會問,但在正常HR眼裡,2-3個月的時間,算不上空窗期。

2022年,找工作確實不容易。可以強調,之前工作強度比較大,辭職後休假調整了一段時間,然後面試了不少工作,但是還沒有做決定,因為下一份工作很重要,你想要慎重決定。順著這條路,可以繼續展開說一下你的未來職業規劃。讓面試官感覺:你有詳細的職業規劃,而這家公司提供的職缺符合你的職業規劃。這樣往往能打消HR的擔心。

需要補充的一句是,HR經常會以「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這種問題來評估我們的穩定性。

2)被動空窗期:打消顧慮

超過3個月以上的空窗期,HR一定會關注。一般來說,空窗期分為主動和被動,如果是被動空窗期,如自己生重病、家人生重病、孩子出生,全職帶孩子……這些都屬於因為個人或者家庭原因,不得不離開職場。當你重回職場的時候,HR不免會關注,之前困擾你的個人/家庭原因,現在還存在嗎?如果是家人生病,現在治癒了嗎?如果是帶娃,現在孩子是什麼狀態,不需要全職照顧了嗎?

面試時坦誠溝通即可,過往的問題已經解決,現在可以重新回到職場。我自己就面試過一位同事,當時發現有2年的空窗期,是照顧絕症的爸爸。後來,她爸爸去世了,她重新回來職場。作為面試官,我們都很感動,很快就發了offer。

需要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個人生病。個人生病,尤其是憂鬱症這種長期心理疾病,有些企業會特別關注。在這種情況下,不建議明確告知自己生了什麼病——畢竟自己的病,屬於個人隱私,只要過了入職體檢,企業是無權過問的。

3)主動空窗期:尋找意義

我面試過一個年輕人,2015年畢業,2016年才開始找工作。面試時,我問了一下,果然,是年輕人流行的gap year體驗。於是,我問她gap year去了哪裡。她給我講了她在東歐做志工的經歷,跟著一個國際義工組織的志工團隊走遍了東歐不少國家,主要是幫助當地失業女性。她提到了在東歐的種種體驗,以及自己遇到的難題,自己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收穫了什麼感悟,以及據此制定了自己新的職業規劃……故事很精彩。我聽得興致勃勃,自然就給了她offer。我還給她補了一句:「這段經歷應該在履歷裡寫得更出彩一點。」Gap year本身是中性詞。關鍵的是在gap year裡,你做了什麼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些求職者的空窗期是自己做自媒體,創業去了,1年下來,沒有工作記錄,只有做得稍有起色,但無法長期堅持。沒關係,我問他這段自媒體經歷中學到了什麼。他也能侃侃而談,不同平台有什麼特點,他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以及自己是如何找解決方案。聽完以後,我認為他有能力勝任一個新媒體運營職位。

考研究所也是如此,辭職考研究所帶來的空窗期也不是問題。但是考完之後,你有什麼新的想法?有什麼新的職業規劃嗎?和你現在投遞的這個職缺有什麼關聯?

4)超長空窗期:不能全空

3年以上的空窗期,總是讓HR擔心的。因為是回家帶孩子的媽媽,3年以上的被動空窗期,也會讓大家擔心,你是不是還能適應職場。怎麼辦呢?強調你的空窗期,不是全空。比如,你在家裡帶孩子的同時,做過一些遠程工作的兼職,或者和朋友們一起試圖創業。都可以。

事實上,很多人在空窗期都會有一些計畫在做,就算在疫情期間,我們社區也有空窗期的職場人在做志工,在做團長。這些內容都是可以被放在履歷裡,告訴面試官,你並沒有完全脫離職場環境。

HR作為面試官,和求職者是有共同利益的。求職者入職,HR就完成了招聘任務。在「空窗期」的問題上,HR擔心的是穩定性,所以我們就需要解決他們穩定性的擔憂。祝願大家都在2022年能遇到可靠的HR,找到心儀的工作吧。

作者介紹

Sean擁有10多年的人力資源行業經驗,先後供職於全球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Randstad和諮詢公司Mercer。工作之餘,Sean的身份還包括第一財經/南都周刊/LinkedIn專欄作家、知乎人力資源優秀回答者。公眾號:瞎說職場(HRInsight)。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