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協助企業培訓的過程中,有套工作方法「國際PJ法」時常被我提及,在這個方法中,辨識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如果有個狀況你認為不是問題,釀成大禍後再來想辦法解決就來不及了。或是你認為是問題,但你的主管不認為時,就無法達成共識。由此可見,「辨識問題」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我在上課時常說:「如果問題無法量化,就無法解決。」意思是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如果你只用形容詞來描述狀況,會讓人難以理解,也就很難找到解決方案。因此,辨識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量化問題。

以「會議沒效率」為例,這是一個形容詞描述。要將其量化,首先要找到指標。在這個案例中,衡量指標是會議時間,接著再使用AIG方法來辨識問題:

  • A(Actual):現況水準,例如:現況開會4小時。
  • I(Ideal):理想或目標,例如:目標2小時。
  • G(Gap):差距,即2小時。

透過AIG法,你就會知道會議沒效率是一個問題。所以透過這樣的量化,溝通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容易理解問題的程度和改善的方向。

再舉2個例子:

「銷售業績不好是問題嗎?」

  • 指標:業績數字。
  • A(Actual)現況:年營業額1000萬。
  •  I(Ideal)目標:年營業額800萬。
  • G(Gap)差距:超出200萬。

從AIG法得知,銷售業績不好其實不是問題,因為現況年營業額有達成目標。

「公司員工離職率太高是問題嗎?」

  • 指標:離職率百分比。
  • A(Actual)現況:15%。
  • I(Ideal)目標:10%。
  • G(Gap)差距:5%。

從AIG法得知,公司員工離職率太高是問題,因為現況大於公司設定的目標數字。 

有些問題怎麼被量化?

有些學員跟我訴苦,「我的問題根本無法量化怎麼辦?」像是「我的自信心不夠」、「跨部門溝通不良」、「我的老闆不好溝通」等問題,這時怎麼辦呢?

其實無法量化的問題,還是有機會量化的,只是人們不習慣找出問題的衡量指標。我總結了十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歸納出4個方法:

1.從問題尋找可衡量指標

其實90%以上的問題都可以被量化,只要找到並可衡量指標。

例如「我與主管經常吵架」,就能用吵架次數當作指標:

  • A(Actual)現況:每月5次
  • I(Ideal)目標:每月2次
  • G(Gap)差距:5%。

2.使用量表來衡量問題

像是「我很沒自信」這類的問題,可以使用1~5分量表,並為每個分數定義明確的行為表現。

例如:現況是「每次上台報告都很緊張,講話吞吞吐吐的」,設定為2;希望能做到「上台不緊張,講話鏗鏘有力」,並設定為4。 

3.將問題轉向場景,尋找可衡量指標

將難以量化的狀況,轉換成真實場景,從中尋找可衡量指標。

例如「我很沒自信」,可以轉換成「我上台報告時的緊張程度」,並把緊張「次數」當作衡量指標。例如每次報告都會感到緊張,希望能降到每3次報告只有緊張1次。 

4.尋找核心問題

有些無法量化的問題,其實只是表面狀況,若能挖掘背後的核心問題,就有機會找到可衡量指標。

例如「跨部門溝通不良」的核心問題,可能是「供應商零件不良率過高」,導致品管部門招開跨部門會議,並出現溝通不良的情況。因此,衡量指標就是不良率。

辨識問題是很重要的步驟,當你遇到無法量化的問題時,可以善用以上4個方法。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