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輔導一家企業,他們選定4個專案,希望推行持續改善文化(PCIT, Professional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am)。我要求他們將問題量化,並利用「AIG法」來辨識問題。

其中1個專案是縮短新產品的開發時間,我請負責這個專案的小組組長Ken說明這個問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他說:「根據AIG法,我們收集到的線索顯示目前開發作業流程時間需要6個月,目標是縮短到4個月。」

接著我問他:「你們目前6個月的開發時間,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Ken說:「我們參考最近剛結束的案子,它的總開發時間為6個月。」

我進一步詢問:「你們公司1年會開發多少個新產品?」

Ken回答:「大概1年會有10個新產品,過去2年約開發20個新產品。」

我再追問:「這20個新產品的開發時間,你們都有記錄嗎?」

Ken想了一下,問了副組長May,May說:「應該有記錄,不過我現在不確定具體數字,我得用電腦查看。但我印象中每個案子的開發時間都有紀錄,而且我們的主管也會針對每個案子進行討論和分析。」

聽完Ken與May的回覆,我指出問題,「從剛才的對話來看,如果只依照你們先前說的數字,其實存在著盲點;即使現在解決這個問題,未來還可能會再次發生,因為問題沒有被徹底解決。」

Ken聽到我的回答後感到困惑,於是我進一步解釋。 

透過3個統計量,破解分析盲點

在問題分析中,有3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統計量,分別是:樣本數、平均數與變異數。 

1.樣本數

Ken說新產品的開發時間是6個月,但這數字只參考了最近的案子。實際上,該公司在過去2年開發的新產品多達20個。你認為在分析現況時,1個和20個樣本數,哪個更準確呢?

如果你只拿1個樣本就進行推論,這樣會有很大盲點。因此,你應該抓過去一段時間的樣本數進行分析,從過去1~2年,甚至是3年的新產品開發時間當作樣本數。 

2.平均數

只有1個樣本,也代表沒有「平均數」的概念。當樣本數變成20個,平均開發時間也許就不是Ken認為的6個月。 

3.變異數

變異數是一個用來衡量數據之間的分散程度。變異數越大,代表數據分散得越廣;變異數越小,數據則越集中在平均值附近。

用下列舉例說明,假設你是公司供應商管理部門負責人,記錄了每月2家供應商的交貨時間(以天為單位),用來了解是否符合公司的標準。

這2家供應商在過去5個月的交貨天數:

  • 供應商A:10天、12天、11天、13天、12天。
  • 供應商B:15天、30天、5天、20天、10天。

從上述時間可知,供應商A的交貨時間變動不大,集中在10~13天之間;供應商B的交貨時間變動較大,有時早、有時晚。

計算變異數後,我們會發現供應商A的變異數較小,代表交貨時間較穩定;供應商B的變異數較大,代表交貨時間不穩定。變異數幫助我們判斷供應商交貨的穩定性,進而選擇更符合公司需求的供應商。

回到新產品開發時間,假設20個樣本的開發時間介於5~7個月之間。計算變異數的好處是,可以了解公司在開發這20個新產品的時間範圍。如果每個都很接近5.5個月,代表變異小。

如果有時4個月、有時5個月,甚至7個月,就代表變異很大,這時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有狀況,必須個別改善不同類型產品的開發流程,這樣才能集中資源在特定類別上進行優化。 

當你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如果沒有搞懂樣本數、平均數、變異數,你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案一定無法說服你的主管。而且這個問題還會不斷發生,因為你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它。

卓越的問題解決高手,都非常重視這3個統計量,千萬不要小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