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的下屬打電話來,說他首次被公司委以代表的身分,去處理一樁消費糾紛。他滿懷抱負,卻禁不住膽寒,因對方的聲勢不弱,立場也很強悍。他問我:「姊,你有沒有什麼秘訣,可以替我壯壯膽?」

情節好像總是這樣,說是「處理」,但本質上是「談判」。如果需要我們出面,情勢必定千鈞一髮。我很明白他心裡的掙扎,他個性柔軟,和我一樣是隻白兔性格,眼看狼虎在前,不知不覺就露了怯,心裡先矮人一截。

我上過無數次談判桌,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上陣前的教育訓練。老闆看出我的猶疑、怯懦,派我去上了劉必榮老師的談判課。那一次的課程,深深影響著日後的我。談判是攻心的藝術,在攻心之前,自穩軍心,是很重要的練習。

首先,面對聲勢凌人的氣勢,不用怯戰,也不必硬裝。如果本來說話就輕聲細語,不需為了展現勢均力敵,而強裝扮窮兇惡極。以平常心應戰,談判的重心就不容易被忽略和移轉。

無論對方看似多優越不可高攀,只要願意談坐上談判桌,代表他一定對於你能提出的方案有所期待。所以我們並不如自以為的弱勢,或只能居於守勢,別輕易被場面的氣勢所震懾。有時,越大的排場,只是一種包裝或虛張。

再則,對方通常會趁著氣勢,咄咄逼人的拋出看似沒有轉圜的選擇,例如「你能不能馬上做決定?」,要對方決定要不要賠償、可不可以退讓,這是最常讓還是新手的我備感壓力之處,因為我取得的授權,可能還不足以在當下答應或拒絕對方。

談判專家的心法:不落入Yes or No框架

劉必榮老師提供了一個十分受用的觀點,不落入對方「Yes」or「No」的二分限制,而是提出「If」的交涉空間:「你有沒有取得授權?你當然有取得授權,公司授權你來『解決問題』,所以你不用順應著對方的話語邏輯,答應要還是不要,而是提出『如果問題可以這樣解決』的替代方案。」

我在某次協商糾紛的過程中,遇上了異常棘手的狀況。對方與地方派系、角頭勢力都有深厚的交情,因此姿態非常強硬,讓人喪膽。更為弔詭的是,他沒有提出任何條件,只說「後續事態的發展如何,端看貴公司的誠意」。

見了我的面,他上下打量一番,冷冷撂下一句:「今天公司派你來,就是全部的誠意了嗎?」

我沒有偽裝成大野狼的樣子,仍舊維持白兔本色,心裡明白對方嫌棄我職級太低,公司顯然沒把他放在眼裡,所以給我一個下馬威。

我點頭稱是,順便在我遞出去的名片上,留下了我的手機和LINE。其實公司不強制也不鼓勵這麼做,但遇上態度如此單刀直入、主張卻諱莫如深的人,我想讓他知道,我既不害怕、更不迴避與之對談。

「沒錯,我不是董事長,但我是董事長認可,且最願意、也最擅長替大家處理問題的人。我繞了半個台灣來到這裡,就是想處理您的問題,我會讓您感受到我的誠意。大哥不妨先收著我的聯絡方式,任何事情都歡迎直接談。」

對方不改橫眉豎眼,「好啊,那你說,一句話,你們想怎麼解決?」

解決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沒有切中需求,就不叫解決,而是虛應故事。因此,我提出幾個解決的方向,當中有些我可以全權做主,有些我得與第三方單位交涉。我問對方,「也請大哥給我一句話,哪個方向,是您覺得解決得了問題,我們可以繼續談下去的?」

說出這些回應,當下心裡很忐忑,害怕被對方看穿,我遠沒有董事長一句話拍板定案的權力。然而,劉必榮老師的提醒,給了我很大的力量,談判是一個雙向交互作用的進程,只要想辦法創造單向道以外的穿梭空間,已經完成最艱困的一半。不用給自己一次談判就到位的壓力,起碼讓對方願意開口對談。

對方聞言沉思了一會兒,選定了其中一個方案。那個方案牽涉的環節頗多,我花了時間和他說明接下來可能會進行的流程、預計將耗時多久。並強調我不能保證萬事順遂,但會全力以赴。有進度我會即時回報,他也可以隨時和我保持聯絡。

後來,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對方沒有奪命連環Call,最終結案的那天,我收到他的簡訊,告訴我,他已經將之前激烈的抗告撤回,同時想要表達感謝:「謝謝你來解決問題,名不虛傳。」

我頓時百感交集。對於談判的心理建設,從此有了不同的認識。

理直,可以氣和;維持同理,不代表同意對方的行為舉措。因此,氣勢不是決定談判的關鍵,而解決問題的心念,可以扭轉局面。

我和前部屬說,「別怕。姊只有一個心上口訣,你不是去征戰、也不是去求和,記得你是去解決問題,替彼此發掘死胡同裡的活空間。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授權轉載,原文:《談判前的心理準備》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