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災難,很多時候不是大家認為的「明確的災難」。例如,工作推進時「搞不定」、「小問題多」、「談不下來」、「跟想像的不一樣」,這跟經辦人的能力有很大關聯。了解自己的能力到哪,是件重要的事。有能力卻不發揮會是種浪費,很無能卻不自覺,則會造成災難。

很多時候,災難是因為能力不足,所以辦不好事情,甚至得罪人。但也因為能力不足,所以不會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反而誤以為:這次意外剛好很多、對方剛好很難搞定、這個條件對方剛好不接受、事情剛好跟想像不一樣,問題都不在自己身上。

能力不足的人,遇到問題會這樣想

1.這次意外剛好很多
事實是:那是因為你都沒有想到,所以無法事先避免。
→換成能力更強的人:不會呀,跟預期差不多,算順利。

2.對方剛好很難搞定
事實是:那是你搞不定。
→換成能力更強的人:不會呀,後來找到一個共識,算相談甚歡!

3.這個條件對方剛好不接受
事實是:那是你溝通能力不好。

→換成能力更強的人:後來我提出換個方式合作,協調成功。

4.剛好跟想像不一樣
事實是:因為你想的本來就不切實際。
→換成能力更強的人:事前有推測到事情有可能會這樣發展,所以事先有備案。

不同的人,處理事情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能力不足,容易以為有許多不可抗力的因素,讓事情不成功;很難認知到,其實是自己能力不足,這就是「盲點」。永遠看不清,所以不會檢討自己,更不會修正和改善。當找不到自己的問題時,你可以試試反思:

  1. 處理事情不順,先檢討自己,不要檢討別人和大環境。
  2. 找你認為比你強的人,或是願意教你的主管,虛心問他:在這件事情上,自己有無問題?怎樣做可以更好?
  3. 記取教訓,深入探討。
  4. 找到自己的不足後趕緊補足,踢開絆腳石。

品質不一樣,酬勞當然不一樣

同樣的工作內容交給不同人做,交出來的品質完全不同,薪水怎麼可能會一樣?同工不同酬其實是基本,因為:同品質才會同酬。

站在公司的立場,同樣的薪水,寧願給做比較多、比較好、比較快的人。年輕時大家都一樣,什麼都不會,這時候比較的是:誰做得比較多。但是到了中年,還要跟年輕人比誰做得比較多嗎?老是加班不是辦法,應該比腦袋、比經驗、人脈、比組織力,才有勝算。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這個工作就是這樣,怎麼可能做更好?同一件事,絕對都有品質之差,是你「會不會想」而已。

我用過很多秘書,薪資從3.5萬到10萬都有,為什麼差這麼多?因為他們給我不同的工作品質。舉最簡單的例子:請他們訂某間餐廳,卻發現餐廳客滿時,薪水3萬的秘書可能會說:「老闆,餐廳客滿了,怎麼辦?」薪水6萬的秘書說:「老闆,您還有其他想去的餐廳嗎?上次去過的那間要問問看嗎?」

薪水10萬的秘書則說:「老闆,我已經找了2間風格很類似的餐廳,也都問完了,都還可以訂位,是否考慮?如果希望訂原先那間餐廳,我們認識林董是餐廳股東,再請您指示是否需要動用關係。」

光是訂個餐廳,就有這麼不同的品質,何況其他事物?聽起來都同樣是秘書,薪水卻差3倍。

累積經驗,用工作品質換錢

薪水高的人,在做事情時能根據對象或專案的不同,作出應變。當遇到困難時,他能提出備案應戰,也懂得運用手上的資源。每一次挑戰對他來說,都能累積經驗,成為日後的養分。

用工作量換錢的人會思考,怎麼做更多事?怎麼做更長工時?用工作品質換錢的人則思考,怎麼做可以更好?怎樣可以獲得更重要的工作?怎樣在同樣的有限時間內,賺到更多的報酬?

無論多簡單的工作或基本的職位,多提升自己、多加學習,累積豐富的經驗值,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有機會漸漸從勞力、從工時變成用工作品質換薪水。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