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目標的途中,很容易會感到灰心,這種心態被巧妙地命名為「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 effect)

相關研究顯示,即使只是微小的失敗,比如每天飲食只超出目標幾卡路里,也可能導致我們的行為陷入惡性循環,像是乾脆一口氣吃掉整個蘋果派。對於曾嘗試減重的人,我舉的例子應該聽來很熟悉,假如你一早抵擋不了誘惑,忍不住拿了會議桌上的甜甜圈,接下來你很容易覺得「管他的,我都已經破戒,乾脆豁出去大吃」。

小錯誤可能打擊你的信心,讓你認定自己永遠不會成功。而且不幸的是,目標愈遠大,小挫敗最終導致大崩壞的風險愈高。

瑪麗莎.夏利夫(Marissa Sharif)是我在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的同事,她有一個迴避「管他的效應」的聰明方法,即使計畫偏離正軌,也能維持信心。

十多年來,夏利夫一直堅持每天慢跑,慢跑有助於她維持健康,也能舒緩工作步調緊湊的壓力。長年來,她一直很小心提防「管他的效應」,她知道,只要1次偷懶沒跑,就很容易惡性循環,連續很多天不慢跑,最後可能乾脆不慢跑了。

為了避免這種中斷,她想到1個聰明的點子。她允許自己每星期可以有2次突發狀況,她知道自己不見得每天早上都有動力繫上鞋帶。有可能她前一天很晚回家,或是早上必須趕去開會,或單純就是沒力氣跑步。只要擠不出時間力氣運動,她就允許自己動用那2次機會,這一點彈性讓她能保持在正軌上。

乍看之下,夏利夫應該很有可能不敵誘惑,即使沒有急事也用掉機會,但實情卻恰恰相反。每個星期,她多半連1個機會都沒用掉。她告訴我,每星期一開始,她都會盡量堅持依照作息運動,以免過幾天有更要緊的事,但緊急的事多半不會發生,一轉眼就發現7天過去了。

後來她想到,說不定她每次面對小挫敗,趁自我懷疑壯大之前先掐熄它的方法,也能用來幫助我們每個人更進步一點、成就更多一些。畢竟,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偶爾暫停重來,或許能避免遭遇不可避免的挫敗,接著又陷入信心危機。

為了驗證這個策略的深度與廣度,夏利夫和合作夥伴構思出1個實驗,用酬勞吸引數百位受試者到網站上做35個惱人測驗(CAPTCHA人機驗證,即網頁用來證明「我不是機器人」的測驗)。連續1星期每天上網做測驗,每做1次可拿到1美元。

受試者被隨機分成3組——

1.一組分配到較難的目標,必須連續7天,每天完成測驗。
2.一組的目標比較簡單,7天內只要任選5天完成測驗即可。
3.第3組是「彈性」組,同樣被告知要連續1星期每天完成測驗,但允許因為緊急狀況最多漏掉2天。每一組都知道若能順利完成目標,總共可拿到5美元。

結果證明,擁有可因急事告假的機會非常重要。彈性組有高達53%的人達成目標,相比之下,目標比較容易(客觀來看其實條件一樣)的那組只有26%。連續7天都必須做測驗的那一組,則只有21%的人達成目標。

這些發現突顯了允許發生緊急狀況的確有其重要性。很多健康飲食計畫也把類似概念融入其中,允許「目標緩衝」(goal cushion)和「欺騙餐」(cheat meal)等方式,讓小失誤不至於打擊自信心。

書籍簡介


零阻力改變: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直擊內在弱點,高效自我成長

作者: 凱蒂.米爾克曼(Katy Milkman)

譯者: 韓絜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4/28

作者簡介

凱蒂.米爾克曼(Katy Milkman)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James G. Dinan教授,嘉信集團大眾行為經濟學Podcast節目Choiceology主持人,國際判斷決策學會前主席。她也是「行為永久改變倡議」的共同創辦人兼共同總監,該研究中心的使命是推動行為永久改變相關科學的研究,歷年成果均記錄在Freakonomics Radio。米爾克曼曾與數十個組織合作促進正向改變,包括Google、白宮、美國國防部、美國紅十字會、24 Hours Fitness健身中心、Walmart超市和Morningstar投資公司。她也是多次獲獎的學者與教師,經常發表文章於主流媒體,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今日美國》及《科學人》雜誌等。2021年,米爾克曼獲選為Thinkers50管理思想家。米爾克曼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大學學位,主修運籌學和美國研究(也是網球校隊),在哈佛大學攻得博士學位,主修商業與電腦科學。米爾克曼現與丈夫及一子住在賓州費城。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天下雜誌出版的譯作有《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等書。另有 《足球帝國》、《蕭邦的鋼琴》、《探險家學院》系列等。喜歡貓、角蛙和末日電影。譯作賜教:seed2341@gmail.com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