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思考嗎?」經營三學引導教練、歷奇國際創辦人吳兆田說,這堂課並不僅僅是關於「企業生命週期」以及領導人PAEI決策風格的,而是希望大家能夠「對焦」思考框架的重要性。

沒有經歷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思考流程往往都是「先入為主」和「射箭畫靶」。

其實,大腦直覺反應是為了省力氣

先射箭再畫靶的思考模式像這樣:觀的選擇事實、加入自我詮釋、形成無法驗證的假設、產生結論與信念,並用這樣的結論採取行動。

而這樣的推論過程,都是基於過去有限的經驗與感受,往往得出的結論並不正確。

吳兆田分享了一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商業大樓內等電梯,一位路人進來後說「去十樓」,他幫忙按了十樓。電梯到了三樓,又有兩位路人進來,用冰冷的口氣說「去十一樓」。吳兆田當時心裡不禁嘀咕,為什麼站在門口的他要幫大家按樓層,還要忍受這樣的態度?

後來,他的朋友告訴他,因為疫情期間避免接觸,電梯安裝了聲控裝置,路人們是在對電梯下指令,而不是對他說話。

這讓吳兆田明白,我們的大腦常常會進行「快速直覺膝反射」回應,這是大腦為了節省能量演化出的機制,屬於「系統一」的認知方式。

職場上不能只用膝蓋思考,

也就是「系統一思考」

但在職場上,不論身處何位,我們都需要應用「系統二」進行工作。

這是指控制、管理及引導自我心智歷程的能力,包括蒐集資料、歸類、比較、建立理論、邏輯思考、質疑思考等。根據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一書中的研究,一個人的系統二最多只能持續兩小時。

吳兆田挑戰在場的CEO們:「平時你們是否大多用系統一、即膝反射做決策?你們的團隊又是用哪個系統做決策?如果他們都用系統一,該如何幫助他們轉向系統二?」這時課堂上已經鴉雀無聲。

分析思考的重要性

系統二包含了分析思考、概念思考和心智模型。分析思考即「系統思考」,在分析問題時有系統地展開,例如使用「MECE分析法」(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排斥,完全窮盡),確保分析結果不重複且完整。吳兆田強調,分析思考需要善用理論框架來解題,而概念思考則是探討如何建立或發展理論框架。

他舉例說明:某家大企業推動轉型升級,但因忙於日常工作,缺乏優質接班人,主管層級出現斷層。這時候應該要怎麼辦?

於是就逐一定義、找出解決具體的步驟方法:

第一步:

觀察眼前細節與現象,盡可能蒐集現象資料。為了探索未來人才的關鍵能力,除了問卷調查、舉辦企業內焦點訪談、總經理逐一面談,將這些紀錄轉成逐字稿,盡可能描繪組織、流程、人員樣貌。

第二步:

從經驗及觀察中,發現規則、模式、趨勢。從逐字稿中,萃取出頻律高的「關鍵字」。經過統計後,未來接班人應有的核心關鍵能力前三名為:跨部門溝通、分析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主管關鍵能力是:培育人才、行動力、團隊影響力。

第三步:

選擇適當的理論框架幫助思考。其一框架是該公司總經理認為公司有四大挑戰:流程整合優化、持續變革的執行力、主管要帶團隊、主管要培養人才。

另一框架是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理論: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積極傾聽、雙贏思維、整合綜效、不斷學習。

第四步:

綜合以上,他們精簡之後認定該公司未來人才的核心觀念能力:

1.能設明確目標、2.懂思考、3.會溝通、4.能解決問題、5.能敏捷學習。

管理關鍵能力則是:

1.能推動變革、2.能培育人才

企業都是面臨「複雜問題」:

需要系統二思考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你會鍛鍊你的肌肉,那麼我必須告訴大家,腦肉肌肉也是要鍛鍊的,」吳兆田指出,系統一的決策多來自習慣反應、直覺和刻板印象,而系統二則需要不斷練習,才能提高思考能力和決策品質。

透過訓練「腦內肌肉」,我們可以在面對困境時,運用系統二的思考方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助於個人發展,也能提升團隊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帶領公司走得更遠。

希望這能引起你的共鳴,幫助你在日常決策中更加從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