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AI(人工智慧),兩個世界」,中資企業對此話或許感受深刻。近來各國股市瘋AI,中國相關股卻相對失色,這是其「重製造、輕創造」的結果。

從輝達(Nvidia)到台積電,近來AI概念股瘋漲,一些指標性中資卻相對平淡。以「中國AI第一股」商湯科技來說,今年股價不漲反跌。號稱開發「中國第一款聊天機器人」的百度,股價從今年2月初高點至今下跌近20%。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說,晶片不一定要在台灣做,但中國市場不可取代。為何AI資本市場卻是眾人熱,中資冷?

這反映3個挑戰,首先是硬體面,也就是美國對中國科技封鎖。AI伺服器就是一例。

一個AI兩個世界!輝達股價飛天,中國指標股黯淡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挑戰1:美國科技封鎖
中國自力更生「愛用國貨」

目前伺服器的最主要生產者之一是台商。中國最大伺服器業者之一浪潮,也因此曾來台試圖挖角。然而此事引起美國警覺,今年3月將浪潮列為黑名單。

台灣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分析,這凸顯美國試圖打造「去中國化」的AI供應鏈。從前美國總統川普到現任的拜登,都認為「信任」的供應鏈,要建立在「非中國」基礎上,也就是「非中國才能信任」。

在這種思維下,中資取得發展AI所需的高級硬體相對困難。今年五月《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制裁下,中國企業難以獲得輝達等企業製造的最先進晶片,「這些中國企業正快速消耗其現有的美國晶片庫存。」

不過一些分析認為,雖然美國科技封鎖,中資仍可繞路而行。新加坡學者尤洋表示,許多中國公司正在研究,將3、4塊性能較差的晶片組合起來,以取代最先進的處理器。

此外,中國也正加速國產化。以半導體設備來說:2019年國產在中國市場占比不到10%,今年預計將升至30%。這是因為無法進口,當地中資只能「愛用國貨」。

這也是中國最擅長的「以市場養產業」模式:有市場就能生存,能生存就會進步。一些意見認為,以中國市場規模之龐大,既然能培育出短影片TikTok、電商阿里巴巴等巨頭,未來在AI領域誕生世界級企業,也並非不可能。

不過即使能克服硬體限制,中國AI業者還面臨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制度面的約束。

挑戰2:中國言論不自由
牆太多,AI生成錯假資訊

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日前撰文指出,「官方審查訊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ChatGPT一大陷阱。」

由於官方消除不利維穩的訊息,這種審查制度縮小並扭曲了機器學習訓練大語言模型的資料庫,「中國從人工智慧知識革命中獲益的能力將因此受到影響。」

以目前中國最著名的聊天機器人、百度今年3月公布的「文心一言」(Ernie Bot)為例。科技刊物《連線》(Wired)報導,這款機器人的訓練原料,「很大程度受到中國審查規則控制。」

該刊引述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在中國被禁用的維基百科,與中文版的百度百科——這是被北京政府審查後的網路百科,用二者同樣進行AI算法訓練,結果發現後者訓練出的AI明顯改變詞語相關性。例如「民主」一詞,用政府審查數據訓練出的AI,更多出現的是「民主」與「混亂」的相關。

這種審查對AI有兩個影響,一是限制其產品的廣度。羅奇認為,由於政府過濾言論,「越努力控制內容,聊天機器人生成的訊息最終輸出範圍就越小——這是對中國AI智慧革命的另一個限制。」

另一影響是正確性。由西方記者建立的調查機構 「新聞守衛」(NewsGuard)評估發現,OpenAI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中文產生的錯誤訊息,比英文的更多。這是因為AI用來訓練的中文原始資料庫存在誤差,機器人自然只能給出錯誤結果。

從市場競爭角度看,一個販賣錯誤訊息的產品,會導致用戶做出錯誤決策而受損,這種產品會被市場淘汰。除非主事者能將提供正確訊息的競爭者隔絕在外。

因此在可見未來,中國的生成式AI將主要服務當地市場,而當局也會限制國外業者進入,目前ChatGPT在中國須翻牆才能使用。就如百度自建搜尋引擎後,Google在當地就因不配合審查而退出一樣。

這種「政治正確」還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業者必須消耗資源應付審查。

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加速 市占率拚2年後過半
(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百度「文心一言」聊天機器人未來可能循它的搜尋引擎模式,也就是靠北京當局行政壟斷排除外來競爭者。(來源:達志影像)

挑戰3:政治審查消耗資源
掐住創造型產業脖子

日前中國一位脫口秀演員李昊石,因為講了一句話被指為侮辱軍人而遭重罰新台幣6千萬元。另一位曾為脫口秀寫劇本的匿名者發文(此文如今已被刪除),他在寫稿前,公司列出一大堆絕不可以提及的禁語。寫完後公司內部還要再開會討論,把劇本內可能犯禁的內容刪掉,再送去官方審查。

然而官方回覆意見永遠模糊不清,因此公司又要再開會,揣摩長官意思來修改。該作者結論是:「這個行業用80%精力創造內容,再花五○○%時間精力去應付審查,是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在中國發展AI,恐怕也面臨同樣限制。

今年4月《紐約時報》引述網路研究機構Citizen Lab報告,在中國境內的搜尋引擎,控制內容的規則超過6萬6千條。業者用這些受管制內容訓練出的AI,還要花時間調整可能犯禁的內容。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引用「租值消散」理論,這些時間精力本可用來創作更有價值產品,卻因為應付審查而消耗掉,這同樣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整體來說,雖然有這些限制,並不意味著中國AI毫無前途。以中國市場之大,已在電動車、電池等行業取得成功。就算高階晶片或AI伺服器遭美國封殺,但依靠其龐大製造能力,中國仍能在某些領域取得進展:以設計人工智慧晶片聞名的寒武紀,今年以來股價上漲3倍。

但根據耶魯大學經濟學家陳志武的看法,隨著中國從低階製造移往高價值供應鏈,「制度資本」遠比勞力、土地等更重要。組裝手機和開發AI所需的制度條件,就不會是一樣的,前者是製造,後者是創造。

但從近來的政策風向,對業者「創造」的限制越來越嚴。今年四月北京公布AI管理辦法,開宗明義要「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再加上近年來從惡整電商到消滅補教,政治干預層出不窮,民企如驚弓之鳥。

今年1到4月,中國民間投資年成長率趨近於零(僅0.4%)。華爾街龍頭之一、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說,「目前中國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有些是中國政府自己造成的。」

中國AI業者未來仍能在某些領域大放光芒。然而在「重製造,輕創造」主旋律下,「制度成本」也將是這些業者要面臨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