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中國年輕人的動向一直備受關注。這些「95後」(1995年後出生者)或「00後」才剛投入職場,但是在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干擾之下,機會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焦慮。
今年是中國歷經COVID-19 3年後放開防疫管制的首年。經濟沒有開紅盤,青年失業率更令人憂心,一些年輕人從年初開始前往寺廟,燒香拜佛求工作。北京的雍和宮求問事業一向靈驗,成了心靈寄託之所,這也讓此寺廟多出許多年輕面孔。
在北京,還有一個地方走紅。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地鐵S1線「上岸站」,成功升級為網紅打卡點,因為對「考公」(考公務員)、「考研」(考研究所)的考生而言,這一站名「上岸」象徵成功,與之合影可以沾沾喜氣,許多考生爭相前來打卡祈福。
當列車廂的跑馬燈顯示「下一站,上岸」,好似數以百萬的考生脫離了苦海。
然而,這一苦海可能與政府「看得見的手」有關。疫情3年,再加上2022年堅定固守的防疫清零政策,令各行各業雪上加霜;近幾年的監管政策,令補教業、遊戲行業遭受嚴重打擊,如果再加上之前對房地產行業的「三道紅線」,許多原有可以吸納社會的職缺,在政策下令下,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消費降級、儲蓄增多,最困難的情況還在持續當中,這也是官方所說中國經濟復甦「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但是,在畢業之初,剛好趕上中國經濟放緩的年輕人,他們的挫敗感該如何擺放?
中國年輕人治療精神內耗新選擇
為了「治療精神內耗」,在經濟放緩、消費降級之下,許多中國年輕人三五成群前來不用門票的朝陽公園,或是在傍晚騎著共享單車沿長安街沿路騎行,在充滿競爭壓力的北京,他們想要「鬆弛」。
一直以來城管執法嚴格的北京,在四環內最大的城市公園——朝陽公園的草皮上,假日有許許多多結伴成群的年輕人,他們會在公園內划船、躺在綠地上野餐,或是趴著沐浴在陽光底下,彷彿在這「北漂者」的城市中,有了一個舒服的歇息之地。
「因為這裡可以鋪墊子,不會管,如果是奧林匹克公園會管,無法鋪墊」,城裡的公園很少能有這樣可以放得開的地方,9月初與朋友前來朝陽公園鋪墊子打牌的Stanley(化名)告訴記者。
Stanley是一名「95後」(1995年到1999年出生者),剛從研究所畢業,在北京從事金融工作,也是一名北漂。在北京的競爭壓力之下,偶爾與朋友聚會成為他喘一口氣、舒緩壓力的解方。
傍晚,長安街上的自行車道上,是一大批又一大批騎著共享單車的年輕人。他們會在網路上從社團尋伴夜騎長安街,活動也只需要一趟共享單車的費用,約人民幣(下同)5元內(約新台幣22元)。
有時自行車道的騎行者太多,反而比一旁的車道壅堵,形成自行車「晚高峰」(晚上尖峰時段)。他們塞在天安門的車道前,拿著手機想要打卡拍照,一旁的公安則回大聲吆喝著「往前走!」、「上車!」、「騎車!」。
一些騎行者說,這一路線可以治療「精神內耗」,消除負面情緒與焦慮。
經歷3年疫情,在得以自由出行之下,不少中國年輕人追求一點點可以在心態上「鬆弛」,又能與他人相聚的「小確幸」,這可能與疫情後出現經濟放緩,以及消費降級有所關聯。
一名來自廣東的「95後」年輕人告訴中央社,他喜歡喝咖啡,假日前去探店就算咖啡要價一杯40元、50元也會買單,這是他的生活嗜好,甚至前幾年還會去喝調酒。
「但之後發現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像是自己在家裡煮咖啡,就會自己來了」,消費降級了嗎?「肯定有」,他說。
責任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