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但投資不同,它看重的是結果,是實實在在的資產增值。過程的風景(獲利)再好,如果最終回到出發點,那麼意義也不大。

對投資新手來說,如何在實踐中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很多人的選擇往往限於這兩種:一種是挑選更好的投資標的;另一種是抓住更好的買賣時機。

但實際上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投資,多數人到最後依舊無法達成目標。這是因為無論投資標的還是買賣時機,都是最後的投資落地,在這之前還缺少一步,那就是資產配置。

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位投資人的家庭流動資產有50萬元,打算用於十多年後養老。其中,用了45萬元買進銀行理財商品和貨幣型基金,其餘5萬元則買了股票型基金及投資股票。

他的問題是:「這2年買股票沒賺到錢,想把原來買股票的錢拿出來買基金,應該選擇哪檔基金才能賺更多?」

可以看出,他真正的訴求是想提高這筆退休金的整體收益。之後,筆者就為他算了一筆帳:假設他選到了更好的基金,報酬率大幅提升,比之前多了20%。

但由於他投資基金的本金只有5萬元,所以實際收益只不過多了1萬元。這1萬元對50萬元退休金的收益提升,真有很大幫助嗎?顯然沒有,因為按比例來算,僅有2%。

但為了提升這2%,得花多大力氣才能選出比之前投資多20%收益率的基金?他要做的並不是把5萬元資金的收益變好,而是要重新規劃這50萬元資產,這才能解決他養老的根本問題。否則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那我們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呢?一般來說,可以遵循以下3個步驟:自我認知→市場認知→匹配認知。

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首先就是要瞭解自己的情況,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狀況

財務狀況既包括當前的各類資產、負債情況,也包括可預見的未來大致的現金流情況。

只有站在家庭總資產的角度規劃,才能讓後面的資產配置發揮真實作用。如果只用少量資金參與,則對整體影響不大,同時也容易在上漲時「突然有一筆錢」,倒金字塔加倉,導致風險變大。

2.風險偏好

資產配置不能消除風險,只能讓我們以一個舒服的方式迎接風險,而怎樣才是舒服的,則跟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偏好有關。

風險承受能力是比較客觀的,一個現金流充沛、年輕、保險充足、家底豐厚的人,自然比手頭資金緊張、負債累累的人更能承受損失和波動。一筆要擺上20年後才會動用的退休金,也比每年要還房貸的錢,更能承受波動。

風險偏好則是主觀的,即使是客觀條件一樣的人,往往也有膽大樂觀的和膽小悲觀的,而前者在做資產配置時,往往會更激進一些。

3.投資目標

每個人的投資目標都是賺錢,但賺錢背後的實際目的卻各不相同。例如同樣一筆長期資金,有人將其作為投資第一桶金,希望透過多年投資實現財富自由,因此就有更高的收益預期;而有人當下就很滿足,只希望它能跑贏通貨膨脹,不縮水,因此獲利預期並不高,是否穩定反而變得更重要。

市場認知

市場認知就是要瞭解投資市場中,資產配置的種類?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具備什麼樣的長期風險及收益特徵?

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大類資產無非以下5類。

  1. 現金類,如銀行推出的各式存款方案、貨幣型基金等。
  2. 債權類,如國債、公司債、債券型基金等。
  3. 股權類,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
  4. 房產類,如可用於市場交易的各式不動產等。
  5. 商品類,如石油、黃金等。

其中,房產類資產因交易門檻高,投資金額大,不適合普通人進場投資;而商品類資產因過於專業、複雜,不懂的人很容易誤入陷阱,所以也不適合一般人大筆敲進。因此對於多數人而言,資產配置的主要項目就是現金類、債權類和股權類資產。

從各主要國家資本市場的歷史來看,股市整體長期合理報酬率為8%~12%,優秀投資人長期報酬率為15%~20%,債券為4%~5%,現金為1%~3%。當然,這是動態的,隨著經濟的變化、利率的變化,這些資產的報酬率區間也會隨之發生變動。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有錢人換你做:管好4筆錢,財富滾雪球

書籍簡介

《有錢人換你做:管好4筆錢,財富滾雪球》

作者:且慢基金投資研究所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7/23

作者簡介

且慢基金投資研究所

且慢基金屬於珠海盈米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主為專營個人理財的服務平台,提供消費大眾簡單、安心的各式理財方案。期許幫助更多的投資大眾有效獲利,傳遞一種「安心不焦慮」的生活方式,進而達到「輕鬆投資,用心感受生活」的境界。

改變「現代人買基金卻不賺錢」的困境,是該基金創辦的初衷,團隊多年來致力於研究科學、有效的投資方法,陪伴廣大投資者面對市場波動,並從多年來的輔導實踐過程中,為大家提供有溫度、具備深度的文章、影音視頻、直播節目等內容,讓投資者從容應對各種市場環境,安放財富、靜待花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