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身體健康和衰退的程度取決於個人。你的健康情況保持得越好,衰退程度就越不明顯。例如,不吸菸者的肺功能曲線就比吸菸者的曲線平緩得多。你在某一年的健康狀況越好,你就越能享受那一年的經歷。你會老化,但你可以努力使衰退程度沒那麼快!

因為年齡的關係,我在決定要做什麼跟什麼時候做,就會變得更加審慎。前陣子,我和朋友租了一條船,我在考慮要不要去玩滑水,就像在水面上玩滑雪板那樣。50歲的我,是否身體狀況還不錯,還是能夠去玩滑水嗎?可能吧。7年以後,我的身體狀況是否還那麼好?肯定不是。

這個活動必須現在就去玩,否則永遠不會再有機會行,所以我決定去玩。我絕不想在自己的生命盡頭,才發現我本來可以早一點做,卻沒有去做。

你能否經歷生命中的許多體驗,是取決於你的健康,但錢也很重要,因為很多活動都要花錢。所以最好在你還很健康的時候花錢。

問題就在這裡。我們很多人仍然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二十幾歲的人,儘管我們的真實年齡是50~70幾歲。雖然在內心裡仍覺得自己還年輕、是令人欽佩的,但現實是,你需要更務實和客觀的看待自己的身體和衰老的過程。你必須注意和覺察到自己身體的極限,還有無論喜歡與否,這些限制是如何隨著你年齡變大而不斷干擾你。

假如回到二十多歲的時候,我總能找到新的事情花錢去做。二十多歲時手上有些錢可是很有用的。因此,當我思考人生的3個階段:嬰兒、二十多歲的人、老人,我醒悟到,應該是一條曲線才對。

換句話說,如果圖表上的橫軸代表你的年紀,縱軸代表你用金錢可以買到的人生體驗的能力。按照年紀畫出你可能會體驗到的享受,應該會看到某種曲線。

(來源:遠流出版)

可以這樣想:每年給你同樣多的錢(比方說10萬美元),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候,你能從這些錢中獲得的享受,比其他時候多得多。金錢的效用會隨著時間改變,而且是以一種相當可以預測的方式改變:從二十幾歲的某個時候起,你的健康狀況就開始非常微幅的下降,導致你從金錢享受到體驗的能力相對下降。

這個看法立即顯現務實的含意:如果你在某些年紀,比其他年紀更能享受金錢帶來的體驗,那麼在某些年紀,比在其他年紀多花一點的錢是有意義的!例如,10萬美元在五十多歲時,比在八十多歲時更有價值,而你的目標是盡可能享受自己的錢帶來的樂趣和人生。

所以,至少要將一部分八十多歲的錢移到五十多歲來用,這才符合你的最佳利益,因為這將會帶給你更大的享受。出於同樣的理由,將一些錢移到二十多歲、三十多歲和四十多歲,也符合你的最佳利益。這種有意識的財務轉移,是從本質上考慮到金錢效用會改變,而打造一個終身的花費計劃。

每當你在支出方面有了轉變時,在儲蓄方面也必然會有所轉變。因此,舉例來說,有些人最好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別存什麼錢,然後在三十多歲的時候,隨著收入開始增加,逐漸提高儲蓄率,而不是每個階段都存下20%的收入。

接下來,應該在四十多歲時把超過20%的收入存起來,然後放慢存錢速度,這樣一來,到後來實際上的花費便會開始超過收入。

請注意,我很謹慎的說,有些人這樣做比較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例如,有些人偏好的活動,像是單純的散步,要花的錢不多;有些活動也不需要健康必得達到最好狀態。你應該存多少錢也取決於你的收入每年成長的速度、你住在哪裡,以及存款增加的速度。由於有這些變數,加上它們可能產生的各種組合,所以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

到這裡各位應該明白了:在某些年紀多花一點錢是有意義的,所以適時調整你長年支出與儲蓄的平衡,也是有道理的。 

人生真正的黃金時期

我們都被教導像努力工作的螞蟻,為退休的「黃金時期」存錢。但諷刺的是,真正的黃金時期,是健康情況最好、財富最多,且最可能享樂的時期,主要集中在65歲退休年齡之前。這些真正的黃金時期才是我們應該儘量花費的時候,而不是延遲滿足。

太多人正在犯這樣的錯誤:他們對未來的投資遠遠超過了這個黃金時間,而這些投資此時是可以大大增加他們對整體人生的滿足感。為什麼他們堅持這樣做?我認為大部分人只是因為出於慣性,就只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

有時候,現在花錢比較好,而其他時候,則最好把錢存起來或投資,以便在未來有可能獲得更好的體驗。

以極端的情形來看,就可以很容易明白:顯然,如果你一直囤積錢,不花任何錢,你人生滿足感的曲線將是最小的。而如果你現在花光了自己的錢,就沒有錢給未來了。

我認為,這就是「螞蟻和蚱蜢」這個故事的寓意:要工作和儲蓄,也要有玩耍的時間,而最理想的人生需要同時為生存和過得好做計劃。

蚱蜢只想著過得好,只想著當下要享受,結果忘記了生存下去的事情,最後短命餓死。但螞蟻也犯了一個大錯誤:由於努力工作,他可以活到第二年,但他太專注在生計,結果沒有在夏天玩樂,享受生活。這兩個極端例子都沒有充分提升人生的滿足感。

理解這個寓意是一回事,但付諸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要知道該走哪條路都不容易。儲蓄和花費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根本無法顯而易見。如果你已經花了幾十年時間盡職、盡責的存錢和投資,也很難停下來。

那麼要怎麼做好?你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達到更多的平衡?我建議用幾種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根據你是怎樣的人,和你的思維方式,每個人各有適用的方式。

在生活中維持健康、金錢和時間的平衡

想一想,人們若要充分體驗人生所需要的這3個基本要素:健康、金錢和自由的時間。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少同時存在。年輕人往往健康得不得了,還有大把自由的時間,但通常沒什麼錢。60歲或更年長的退休人士則是有很多時間,而且通常更有錢;但可惜的是,他們的健康狀況比較差,所以比較無法像年輕人那麼享受自己擁有的時間和金錢。

在2個極端之間,我認為這個時期是真正的黃金時期,因為它兼具健康和財富,這樣是很不錯的組合。

例如,35歲的人還很健康,可以做25歲的人可以做的大部分事情,可是收入又高了許多。40、50歲的人通常比30歲的人健康狀況稍差,但仍然還算是很健康,而且比35歲的人收入高。

因此,在這些中間年齡層的人,多半面對的是另一個不同的問題:他們面臨著時間緊縮的問題,特別是如果他們有孩子。所以,這種時間限制是他們擁有正面人生體驗的最大障礙。並不是說孩子不能帶來大量正面的人生體驗,他們確實真的可以帶來這些體驗,但在換尿布、開車載小孩去上課、張羅吃喝拉撒之間,就較難有時間累積特殊的體驗。如果你沒有孩子,卻發現自己工作的時間比20歲時還長,那也是一樣。

想要在任何年紀都獲得最正面的人生體驗,你需要用資源較多的部分做交換,才能多得到資源稀少的部分,來平衡你的人生。

(來源:遠流出版)

每個群體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這麼做,雖然我認為大家把重要性搞錯了。具體來說,年輕人會用自己大把的時間跟金錢交換,有時候甚至太過頭,他們應該比大多數人更珍惜自己自由的時間。老年人會花很多錢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或至少為了治療疾病。處於中年階段的人則有時候會用金錢換取時間,而且他們擁有的錢越多,就應該越用錢來換取時間。

*本文摘錄自遠流出版《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書籍簡介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懂得花錢,是最好的投資——理想人生的9大財務思維》

作者: 比爾‧柏金斯 Bill Perkins
譯者: 吳琪仁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3/08/30

作者簡介
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企業家。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對沖基金的「最後一位牛仔」,同時也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能源交易員之一。他曾在5年內,為自己任職的公司創造了超過10億美元的收益。

在愛荷華大學修習電機工程學後,柏金斯進入華爾街接受培訓,之後搬到德州休士頓。在那裡,他成為一位大獲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專攻創投與能源行業。柏金斯除了是身家超過1.2億美元的對沖基金經理人,也涉足電影產業,擔任好萊塢電影的製片。同時,他也是一名高額錦標賽撲克玩家。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