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米田瑪麗娜,日本整理收納顧問一級檢定合格。她根據自身所經歷的城鄉住房差異經驗,以及多達百萬筆「物品數據」的消費者調查結果,開始提倡「不丟東西的整理術」。後續更協助多位作家、設計師與企業家等愛物者重整住家環境。
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整理收納法掀起了熱潮,大家可透過電視、網路、雜誌等媒體,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應該也有不少人讀過相關書籍。在那些方法中,被視為王道便是「斷捨離」。所謂斷捨離,建構在2個先決條件下:
- 自身持有的物品,必須是能夠收納於家中的數量。
- 除了真正需要的物品之外,其他物品都應該斷捨離。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占有欲越是強烈的人,就越是渴望「活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他們會將物品視為妝點人生的夥伴,同時也十分享受、熱愛與物品的邂逅。
實際針對占有欲進行相關調查後發現,「越是有創意的人,擁有的物品就越多」。看看那些知名藝術家的家中照片就知道,根本沒有多少人徹底奉行極簡主義(Minimalism),反而對物品有著滿滿的執念與情愛。
大家一定非常認真的過著每一天,享受專屬於自己的生活;家裡肯定有很多讓你一下哭、一下笑,光是拿在手裡就會覺得十分幸福的寶物吧?
沒錯。這種對物品的情感,就是創造自己獨特人生的泉源。不論如何,你就是希望把那些從過去蒐集至今的東西當成人生的夥伴,投入滿滿的情感。
情感不曾消失,居住空間卻越來越小
雖然你如此強烈的希望能保留所有的物品,但這份情感前卻聳立著一堵高牆,那就是現代居住的房屋太過狹窄。
就物理上來說,物品的數量越少,就越是能簡單整理;當家中的收納空間太少而物品的數量太多,就容易呈現出凌亂感。換句話說,居住在都市裡,同時又對物品帶有情感的人,幾乎都有不想丟東西,卻又希望能舒適過活的心聲。
就我個人的情況來看,我對棄置物品的抗拒幾乎高出常人一倍,每次閱讀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有效丟棄的整理收納書時,我都會覺得異常沉悶。
我幼年時於茨城縣長大;國、高中時代則住在宮城縣,一直都是在堆滿物品的家裡度過,所以從小就有著「熱愛物品即代表擁有美麗且豐富的人生」的價值觀。
父親的房裡擺滿了成堆的書本,以及從世界各地蒐集來的工藝品。我的母親很擅長製作手工藝品,每當遇到節慶活動或有賓客來訪,她總是繃緊神經,把家裡裝飾得漂漂亮亮的,營造出豐富熱鬧的好客氛圍。那樣的老家充斥著許多物品,當然很難隨時打掃整理,儘管如此,裡頭卻充滿了幸福感,十分舒適,對我和家人而言,是獨一無二的美好空間。
就像這樣,包含我自己本身在內,在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對各種物品的情感表現,以及現代人面臨住家狹窄的相關數據之後,我秉持著不因居住空間狹小而放棄對物品的情感的想法,考取了整理收納顧問一級的資格,並以「無法放棄物品情感的人」為服務對象,協助他們整理收納。
就算物品再多、住家再狹窄、整理再辛苦、無法斷捨離也沒關係,只要以「使用頻率」和「對物品的喜愛程度」為評估標準,認真進行分類、收納、維護,就絕對沒問題。
不丟東西的整理4步驟
一般所謂的整理,其實包含3項不同的作業,且每個項目各有不同目的:
- 整理:定義每件物品的意義。
- 收納:把物品配置成容易使用的狀態。
- 維護:把使用完畢的物品歸回原位。
而在正式邁入整理階段之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步驟:評估(因此不丟東西的整理共有4步驟)。
1.評估
所謂評估,是根據自己當前持有的物品數量與使用率(使用的頻率),決定應該整理的對象(待整理目標)與順序、所需要的時間、日程。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把書櫃上的書、衣櫃(或五斗櫃)抽屜裡的衣物、各式收納於抽屜裡的日用品(例如原子筆)等,這些平時很常使用的物品以手機拍照下來,並根據照片估算物品的數量和使用頻率。
接著,請以「箱」為單位,換算物品的數量,並評估「整理順序」和「整理所需的時間」,逐一擬定日程。甚至可以說,整理作業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一開始在評估階段下了多少工夫。
2.整理
評估完成後,就要進入整理的作業。
整理的具體做法是,先把所有待整理物品全數裝箱,然後逐一取出、認真評估。主要是以「使用或不使用」、「愛或不愛」為主軸,思考該物品的意義,同時一邊分類、一邊在標籤上寫下物品的意義,如此這般完成整理步驟。
3.收納
整理完成後,就來到了收納。
所謂收納,就是先思考如何配置,才能充分發揮該物品的價值,同時決定定點位置的作業。此外,用來收納各種物品的定點位置,還要根據整理時安排的分類標籤,以及日常使用頻率決定收納於何處。
在此要向各位強調,收納並不是指「把東西收起來,完美隱藏」。
比起把物品全數收納起來的整齊房間,讓使用較頻繁的物品能更輕鬆的被取用的做法,反而更容易整理。而大家最煩惱的那些「不知該怎麼收納的物品」,我也會逐一說明如何依據使用頻率或特定條件、對物品的依戀程度等,將之確實掌握並有效管理。
選定物品的定點位置並妥善收納,這個步驟就算完成了。
4.維護
最後的步驟是維護,這並不是一勞永逸的程序,而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操作,也就是必須把維護變成習慣或日常慣例。
「東西使用完畢後,立刻放回原本的位置」、「趁週末把亂七八糟的房間恢復原狀」,就像這樣,隨時保有「使用完畢之後,就把物品歸位」的意識。
儘管如此,如果維護作業做得不夠完善,居家環境就很容易再次凌亂。
「我就是沒辦法丟東西、也不擅長整理。」就算抱持著這種想法也無所謂。其實你就只是不適合當個極簡主義者罷了,對吧?我自己也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我對物品有愛,不希望向人生中重要的物品告別。
*本文摘選自格致文化《不丟東西的整理術》
《不丟東西的整理術:囤積症必學的佛系收納! 放不掉的記憶與情感,再也無須斷捨離!》
作者: 米田瑪麗娜(Komeda Marina)
譯者: 羅淑慧
出版社:格致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3
作者簡介
米田瑪麗娜(Komeda Marina)
日本整理收納顧問一級檢定合格。
2014年從東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加入住友商事株式會社,負責電子商務領域的商業投資。2018年之後,轉任Summally Co.,Ltd.,主要負責財務和數據分析。現於一橋大學專攻金融碩士課程。
童年於茨城縣和宮城縣度過,在作家祖父和研究者父親的影響下,身邊總是被許多舊東西包圍。成年後,她根據自身所經歷的城鄉住房差異經驗,以及Summally內部多達百萬筆「物品數據」的消費者調查結果,開始提倡「不丟東西的整理術」。後續更協助多位作家、設計師與企業家等愛物者重整住家環境。
她所做的「住房空間與消費者物欲」調查,曾被電視節目《呼呼秀秀》(ちちんぷいぷい)、女性雜誌《女性Seven》等各類媒體採用。同時也在My Navi等網路媒體連載空間整理專欄。
Twitter:@komedamarina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