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爾坎跟達瑞斯從大學起就很要好,這很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實在有很大的不同——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如此。麥爾坎一直品學兼優,不僅是畢業生代表,還直攻碩士;達瑞斯則差點沒念完大學,行事曆上塞滿了約會和派對。儘管旁人很難理解,但他們倆就是惺惺相惜,有難同當,有樂同享。

這幾年,達瑞斯的生意蒸蒸日上,員工超過百人,營業額達數千萬美元。如今兩人聯繫時,話題常圍繞著達瑞斯耕耘的豐碩成果:他打算買的新車,下一個度假島嶼,諸如此類。

這些談話讓擔任高中英文教師的麥爾坎覺得自己已不太認識這個老友,而且坦白說也讓他有點嫉妒。有一次他甚至氣得摔電話。儘管他思念老友,但他不確定這段情誼是否還有意義。

實際上,達瑞斯是過度補償以往的不安全感,並企圖向他眼中一直很優秀傑出的朋友證明,自己終於有所成就。在此同時,麥爾坎則開始質疑自己的職涯,下意識的將這些不確定感與不安全感歸咎於老友的成就。

達瑞斯與麥爾坎都需要相信他們關心著彼此,並且尊重對方的人生選擇,不會有意無意的羞辱對方所做的任何決定。與其嘗試「修正」達瑞斯,麥爾坎或許該邀他討論眼前的問題,包括他所看到的、那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可以做些什麼。這樣,兩人就能並肩找出彼此同意的解決辦法,而非企圖「解決」對方。 

把問題當作第三方

碰到衝突時,我們常把對方當作問題,而非解決途徑。讓我們看看能否重新架構這種動態。下面這個練習,你要試著把問題當作第三方,讓你有機會邀請對方一起設法解決。

首先,努力完成這些句子。下面的例子是站在麥爾坎的立場。

行為:我不信賴或不喜歡的事情是⋯⋯

例子:他談他賺了多少錢。

類型:定義這件事的類型會是⋯⋯

例子:聊天話題。

感受:這件事讓我覺得⋯⋯

例子:嫉妒和不安全感。

影響:那感受讓我想要⋯⋯

例子:不再跟他講話。

解決辦法:如果跟對方合力解決此事,我會要求他們⋯⋯(越明確越好)

例子:別一直談他的公司、他要買什麼東西,可以多聊聊彼此的家庭及我的生活。

邀請對方一起解決問題

現在你已確認了「事件」為何,接下來我們就邀請對方一起並肩合作,不把對方視為問題,而是一起面對有如第三方的問題。整個談話可不斷強調這點。至於你的感受則可以不用提起,除非這段關係交情匪淺,你覺得可以觸及。

「__,你願意跟我共同解決一點問題嗎?最近我一直被(類型)困擾。問題不在你,純粹是我在留意到(行為)時的解讀。當我看到/聽到那些,我感到(感受)。你有察覺自己(行為)嗎?你覺得你能不能(解決辦法)?還是你有其他想法,覺得我能怎樣來處理這個狀況?」

麥爾坎的邀約可以像這樣:「達瑞斯,你願意跟我共同解決一點問題嗎?最近我一直被我們的談話主題困擾。問題不在你,純粹是我在聽你談你的公司和你賺了多少錢時的解讀。當我聽到那些話,老實說我有不安全感。你有這樣的自覺嗎?你覺得你能不能少談點公司,多聊點其他事情?還是你有其他想法,覺得我能怎樣來處理這個狀況?」

重點不在如法炮製這整個流程。然而當你能找出重點(行為、類型、感受、影響和解決辦法),就比較清楚造成衝突的因素,進而知道如何解決。

重點整理:

  • 碰到衝突時,很容易把對方當作問題。但如果你能把問題看成是關係以外的獨立存在,就可為對方創造與你協力解決的空間。
  •  一般而言,當你把衝突視為合作的契機,這種夥伴關係或「團隊心理」便會激發動能與同盟氛圍,這是化解衝突的重要關鍵。
  •  要直面某人、邀他們一起解決問題,是需要勇氣的。避開他們或問題,相對簡單得多。所以自問一下:這段關係或目標是否值得你勇敢追求?
  • 偶爾,你會碰到幾乎本身就是問題的人。儘量提醒自己,他們可能深陷痛苦、不安、恐懼當中,無法有不同的溝通模式。而儘管我們能賦予同情,卻也不是能與任何人都可並肩化解衝突的。

*本文摘選自橡實文化《化解衝突溝通法

書籍簡介


《化解衝突溝通法:談判專家教你,掌握六個心理需求,轉化對立,使關係更良好》

作者: 傑若米・帕洛克 Jeremy Pollack
譯者: 劉凡恩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09/02

作者簡介
傑若米・帕洛克(Jeremy Pollack)

全美化解衝突顧問公司帕洛克打造和平體系(Pollack Peacebuilding Systems)創辦人,史丹佛大學國際衝突與談判中心研究員,大峽谷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心理學協會和平、衝突和暴力研究小組官方通訊《和平心理學家》(The Peace Psychologist)主編,專研於組織發展與個人發展,其探討人際協商及衝突管理的文章,常見於《富比士線上》、《快公司》、《工業周刊》等刊物,著有《化解衝突溝通法》一書,現與妻子居住在邁阿密。

作者網站:www.PollackPeacebuilding.com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