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花,我的大學同學,50歲那年,她不出走則已,要做就轟轟烈烈。

她一個人展開絕妙而精采、四十多天徒步完成799公里的朝聖之旅,也就是著名的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據聞這是世界上最美的步道。

「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我問。

玉花的答案,跟我,以及多數大半輩子全心為家奔忙、幾乎忘了自己是誰的中年媽媽一致,就是「疲憊已極,累了,對生活失去熱情」。

「想做好母親、好妻子、好媳婦的鎖鍊,把自己層層捆住,我需要暫停一下,喘口氣,去找找自己,想想自己。」玉花說。

「那時剛好看到一部德國電影《我出去一下》(I Am Off Then),第一次知道聖雅各朝聖之路,我就想,Why not?不正是送給自己最好的50歲生日禮物嗎?於是跟先生小孩商量後,積極準備,3個月後就走在朝聖路上了。」

《我出去一下》主角哈沛是個知名喜劇演員,他是工作狂,生活緊張忙碌,但又不愛運動,也不保養身體,長期的緊繃狀態,終於讓他吃不消,後來因心肌梗塞而送急診,最後切除了膽囊。他這才發現身體過度耗損,於是,決定放自己半年假。低調的跟好友們說了句「我出去一下」,便踏上朝聖之旅。

「電影裡的風光好吸引人,每個角色在大山大景裡探索、療癒了自己,打動當時非常低潮的我。」

那時,玉花的女兒高二、兒子國一,兩個孩子都處在青春期。原本乖巧柔順又用功的女兒,大把時間都花在課外活動,甚至擔任資優班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的總召,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功課大受影響,這讓玉花感到非常焦慮,母女常為此爭吵,關係緊張。

婆家也處於多事之秋,原本在職場相當傑出的玉花,養成凡事面面俱到的個性,因此,對於婆家的難解習題,身為媳婦的她覺得不該視若無睹,也想為忙碌的先生分擔責任,主動介入幫忙卻是吃力不討好,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越陷越深,真的很挫折。

她很想改變先生面對問題卻放任不管的心態,也想跟先生好好溝通內心的壓力與感受,但先生的消極回應總是讓她很受傷。

20年職場生涯,10年家庭主婦,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為生活與家人奔波,但每個人卻都視她的付出為理所當然,沒有珍惜與感謝。玉花感到茫然,也懷疑起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人生似乎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不知道接下來的方向。

「拋夫棄子」四十天

「可是,你是一個習慣事事顧全的媽媽,怎麼放得下心?我連出去5天,都得擔心我家男子宿舍變成垃圾大山了,你出去四十多天欸!」我好奇的問。

「當然有和先生小孩溝通過,也預先做了一些安排:家事主要是洗衣服、三餐及倒垃圾。兒子女兒都改搭校車。每週請打掃阿姨來家裡一次。不過,先生臨時必須去歐洲,親戚都住外縣市,緊急請朋友就近幫忙。比較麻煩的是兒子家庭聯絡本沒人簽名,也只好讓他拿我的印章蓋。」

「那你出去這四十多天,真的沒有擔心過孩子和老公嗎?」我問。

玉花非常明快爽朗的回答:「哈哈,還真的沒擔心過。一方面是已經離家半個地球,擔心也沒用,一方面是事先都盡力安排了。我也沒有特別想念孩子和先生,有時連電話都忘記打回家。

反而是先生小孩比較擔心我,他們從一開始就告訴我:『走不下去就趕快回來喔!』」

「我也很努力把自己照顧好,讓他們放心,也避免半途而廢的意外情況。當先生孩子不再是我生活的重心,我只要顧好自己,好像回到單身狀態,生理心理都覺得輕鬆多了。

事實上,我也沒有空反省什麼拋夫棄子的內疚感,每天忙於規劃行程,找住的、找吃的;頂著風吹日曬雨打,走不完的爛泥水坑,看不完的好山好水;還要探索異國文化,認識來自全球各地的朝聖路友,每天都覺得大開眼界,好新鮮好充實。」

朝聖路上面對自己的心結

其實,會來走朝聖之路的人,除了宗教信仰者之外,多少是心裡有些結吧。相遇的朝聖客,最常問對方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來?」

朝聖路上,大家萍水相逢,有些人走著走著再三巧遇,談得來的就結伴而行,互陪一段;有些人即使相談甚歡,分道揚鑣後卻再也不見蹤影。

大家都是過客罷了,反而能讓人毫無顧慮的吐吐苦水、大倒心裡的垃圾,這就是交淺言深吧。在陌生的土地上,和陌生的人,大膽的把自己的心裡垃圾清一清,很舒坦!」

出發前,我帶著自己的問題,比如對先生累積了很多怨懟、對青春期孩子的無力感,更重要的是回頭檢視過去五十年、想想如何面對未知的下半輩子。

某天,我獨自走著,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冒出來:人生在世,都扮演著多重角色,每天睜眼,哪一個角色要先上場?哪一個角色要用什麼台詞動作?哪一個角色要用什麼情緒?別人給你出問題,你要怎麼回應?你的心受傷了,你要怎麼療傷止痛?

然後,「寬恕」兩個字出現了。彷佛有誰在跟我對話,用這兩個字回應了我的問題。當下,我全身上下都緊繃起來,因為這不是我自己說的,也不是我的慣用語,我馬上反問:為什麼要寬恕?我能做到寬恕嗎?

雖然沒有再出現任何回答,「寬恕」提供我一個出口,糾纏多時的壓力瞬間宣洩,讓我如釋重負。

原來,面對先生的不體貼、面對他人的傷害,乃至面對無法達成自己的預期,答案就是如此簡單而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我自己。

或許長時間獨處,不斷行走的過程,很自然就把心回歸到自己身上,我深刻感受到,把身體操練到最疲累的顛峰時,心靈會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空靈狀態。

這時,我感覺腦袋澄澈,能夠通透自己最內在的想法,在朝聖路上遇到多位獨行的朋友,也都有一些難以解釋的神奇經驗。有人用神諭或奇蹟來稱呼,但這種頓悟之感,也可能是最深刻的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的結果。

轉變、和解,與放手

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一個多月不在家,玉花的先生和孩子是什麼感受,有沒有產生什麼微妙變化呢?

「我回到家,發現老公孩子也有成長。這段時間,他們什麼都要自己張羅,也沒人關心生活起居,這才有機會去感受我的辛苦。兒子說,已經吃膩便利商店的早餐,搭校車要好早起床。

我也轉變很多,回來後跟女兒道歉,告訴她之前媽媽心情低落,又擔心她的未來,情緒不是很好,可能說話態度讓她難以消受,希望她能原諒。沒想到女兒回答她態度也不好,知道媽媽是為她好,不怪我。本來僵持的母女關係居然就和解了,變得更珍惜彼此,關係更緊密。」

除了找回自信、讓家人有感、珍惜並和解,玉花也在旅程中得到一個很清楚的答案,那就是出發前把她搞得烏煙瘴氣的婆家難題,她必須「放手」。既然她解不開別人的結,就不要再攬在身上,不要扛著什麼好媳婦的枷鎖了,放過自己吧!於是,她不再過問婆家事,一切都請先生去處理。

這個改變,也讓先生重新擔負起人子的責任,檢視原生家庭父母手足間的問題。看到先生的轉變,她很高興:「如果不能先改變自己,我還能期望改變誰呢!」

儘管做為全職媽媽很辛苦,也有很多委屈感,但玉花覺得一趟朝聖之旅,就是一趟深度的思考之旅:「我想清楚了,即便我在職場也有一片天,但離開職場、回到家裡,純粹是因為覺得孩子更重要,想專心一意陪伴他們長大,這是我自己的選擇,也很感謝有他們陪伴我。

玉花說:「回到家,真的有一種充飽了電的感覺,找回原本的自我。這種心情非常美好,以此心態來看待孩子,也期望看到孩子能清楚自己要什麼,好好做自己。這趟旅程讓我知道,把自己顧好,一切才會好。正所謂『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家庭』。」

我必須說,我們大半輩子都不是在做自己,都在為別人活,然後,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失去了動機、失去了膽量。

媽媽們,孩子長大了,真的放膽懷抱夢想吧,我們都不年輕了,想做什麼,就勇敢去做吧。只要做了,就會發現自己的勇氣和能耐都在,母親的強大永遠存在、潛力無止境。

*本文摘錄自遠見天下文化《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

書籍簡介

《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

作者: 彭菊仙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2/29

作者簡介
彭菊仙

廣受父母喜愛與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文章常見於網路,著有多本暢銷親子教養書:《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誰說分數不重要?》、《管教的勇氣》(以上為時報出版)等。

近來隨著孩子陸續成年,書寫主題從親子教養轉向熟齡生活。曾在陪伴3個男孩度過風暴青春期時,同時和自己難纏的更年期交戰,更罹患重度自律神經失調,才幡然覺悟愛別人愛得太用力,卻忘了愛自己;前半生過得太認真,方知放空耍廢、不勉強自己,才能在熟齡路上穩健暢行。

當一家子從「男生宿舍」演化至「男人宿舍」時,她所感受到的3倍空巢衝擊力,讓她意識到熟齡父母必須在精神上、生活上及經濟上提前練習獨立,且隨著少子化、高齡化、數位化、AI化,新時代熟齡父母的人生後半獨立之路,風貌多變且更加精采,故曾決定休筆的彭菊仙,決定從自己的「獨立宣言」再出發,繼續陪伴眾多已培養出革命情感的熟齡爸媽讀者。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劉怡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