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在社交中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他們更善於思考,習慣三思而後言,並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會掩飾真實性格,也更加注重內心感受,不會為了迎合他人而丟失自我。

看著外向者在人群之中談笑風生,相信很多內向者都會羡慕不已,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能夠閃閃發光,引人注目。於是,有些內向者便嘗試像外向者一樣頻繁的出入社交場所,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結果這些活動耗盡了他們的能量,導致他們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於是他們便開始討厭社交,甚至會因此害怕社交。

如果你也是內向性格,其實不必羡慕他人,與外向者相比,你在社交中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1921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首次全面描述了外向與內向性格。研究顯示,內向者占總人口的30%至50%。對於外向者與內向者的區分,榮格的說法是,外向者主要對外部世界感興趣,尤其是人和活動,而內向者則更關注內心世界,關注自己或他人的思維、夢想、幻想與渴望等。

由此可見,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更注重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們很少受外界的人和事所影響。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就是獨斷專行,不聽取他人意見。他們在做決定時也會搜集相關資訊,但最終的決定權在自己手裡,不會違心的做決定。

在社交的過程中,外向者大多會邊說邊想,在做決定時會先從口頭和行動開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清晰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思維十分發散;而內向者則會在做出答覆之前先整理思路,在仔細思考過後才開始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的思維往往比較集中。

內向者在社交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當他們從人群中抽身,透過獨處給自己充電時,很容易被人誤解,認為他們不喜歡跟其他人待在一起;由於對隱私的高度重視,當談論到涉及自己隱私的事情時,他們往往會緘口不言,這會讓人覺得他們在排斥對方;如果在社交中出現一些意外狀況,他們很可能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應對。

所以,如果你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外向者,那就不要強迫自己,不然,即使你耗盡全身力氣,也很難達到理想狀態,還可能在社交中受傷。接受你的內向性格,選取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你才能很好的參與社交,不會因為自己的表現不當而害怕。 

找到節奏,隨時為自己「充電」

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內向型或外向型,大多數人都兼具這兩種性格特質。在社交中跟隨自己的節奏,與自己的內在力量同行,才能讓社交不再成為噩夢。

「你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這樣才是好學生。」

「你要多跟同事交談,這樣才不會顯得不合群。」

「你要多向外向的人學習。」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類似的話。現代人總是將性格內向看成缺點,老師對學生的評語會寫「要是能再活潑外向些就好了」,家長也會時不時的提出「內向無用論」,告訴孩子「你這麼內向,不太好」,甚至連內向者自己也認為「內向是不對的,需要改正」。

其實,內向並沒有什麼問題,也不是缺點。試圖讓內向者改變自己的性格特質,像外向者一樣參與社交,本就強人所難。這樣做既增加了內向者的負擔,又為彼此之間的交往帶來不快。

內向者與外向者一樣,在社交中擁有巨大的潛力,我們需要充分的發揮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刻意去壓制它們,懂得與自己的內在力量同行,跟隨自己的社交節奏,才能在社交中游刃有餘,獲得成功。

具體來說,內向者在參與社交時可以這樣做。 

1.做好社交前的準備

外向者習慣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與人交際對他們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內向者在大多數社交活動中都會覺得不自在,尤其是在面對陌生人,或者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時。因此,做好社交前的準備工作對內向者來說是一項有效的社交策略。

社交前的準備工作包括瞭解對方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參與社交活動的人數,活動的主題、場合,主要的社交流程等。對於內向者來說,對此瞭解得越多,準備得越充分,他們在社交活動中的表現便會越好。 

2.隨時為自己充充電

當旅行的目的地較遠時,我們在中途也會停下來,稍稍休息恢復體力,以便繼續接下來的旅程;當一場會議持續的時間很長時,我們都需要吃些點心,喝個水,以保證有充沛的精力將這場會議繼續進行下去。同樣,當一場交際活動耗費了你大量的精力後,毫無疑問你也要為自己充充電,暫時中止社交活動,養精蓄銳。

在社交進行的過程中,如果你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了,那就找個藉口抽身離開吧,找一處安靜的角落獨處一段時間,為自己充充電。當你準備好之後,再回到社交場合之中。

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與,才能確保社交活動的高品質與效用,你也不至於拖著疲憊的身體退場,甚至總是對這些社交場合望而卻步。 

3.轉移注意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你腦海中想的是什麼呢?是自己的表現好不好,還是他人的表現是否令你滿意?

很多內向者都對自己的情緒過於敏感,在社交中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他們覺得自己在社交活動中的精力有限,如果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或者持續的時間太長,恐怕會因為精力耗盡而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於是,在社交活動一開始,他們就時刻計算著時間,在心中設定一個鬧鐘,鈴聲一響就逃離現場,以免被人看出端倪,這種心理暗示使得他們無法真正享受社交活動的樂趣。

而且,他們越是擔心,就越不安,在社交場合就越可能出錯。

所以,想改變這種社交現狀,就要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不要把焦點對準自己,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緊張和不安,這樣才能從社交焦慮中解脫,享受人際交往的樂趣。

4.設定社交目標

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景:你連續加班了幾天,終於把一項工作做完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著要好好的補個覺,突然,你發現你的偶像迎面走來。此時,你還會垂頭喪氣、精神不振嗎?

相信你會充滿活力,精神為之一振。這是因為見到偶像是你的願望,對你來說,這是一個大大的驚喜,對你是有好處的,當然這種好處大多是心靈與情感上的滿足。

其實,社交也是如此。如果內向者在參與社交活動時設定一個可以達成的、對自己有好處的目標,自然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在社交中會儘量表現得完美,消除顧慮。而這種積極的社交行為也會帶動他人的情緒,由此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互相給予積極的作用與影響,使相互之間的交際充滿熱情。

正確的目標會引導內向者展開更多的人際交流活動,使他們在社交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而不會被恐懼支配表現。

內向和外向性格就像是我們衣櫥裡的一件件衣服。我們不需要去購買新衣服,只要進行合理的搭配,就可以讓內向與外向性格都成為增添我們魅力的服裝,穿出獨特的風格。

5.找到人際舒適區,跟誰都能聊不停

只有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參加令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內向者才能更好的體驗社交,不再害怕。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社交讓你感到身心俱疲,甚至令你恐懼,那也沒關係,總會有一些社交場合是你能享受的。在這些場合中,你會像那些外向者一樣,從社交中汲取能量,補充精力,而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令你感到自在的活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與不熟悉的人交際時,會覺得社交十分累人,心中迫不及待想早點結束這場社交活動;而當我們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與熟悉的人相處時,從來不覺得尷尬,反而還會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相談甚歡,不想結束話題。

由此可見,內向者只有找到自己的社交舒適區,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再害怕人際交往,成為社交贏家。

*本文摘選自方言文化《人際焦慮和解書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湯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