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61歲時在日記中寫道:「對內,我未看見起皺或陳舊的心,但看見了未揮霍的青春。」

今年我正好61,完全能了解愛默生的心情,但我不確定是什麼情境促使他寫下這段文字,而這也是一個契機,提醒他應該繼續發揮潛能、繼續成長。

對我而言,這樣的契機是在1980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大會對參賽者的資格設下嚴格的標準。

提高馬拉松參賽門檻,逼退60歲+跑者?

確切的說,大會規定超過40歲的跑者成績必須少於3小時10分鐘,才可以參賽。除此之外,對於年齡就沒有其他限制條款了,大會既未排除60歲以上的跑者也似乎沒有意識到年齡對跑者造成的負荷與危險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憤怒。

我已經3年沒有跑進3小時10分鐘了,也不期待可以再跑出這種成績。我會很樂意成為榮譽選手,而且可說是名符其實。我有資格獲得那種地位、優惠與特權,因為我從1964年就開始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大會理應對我放行,我想跑到幾歲、就跑到幾歲。要我返老還童簡直是太滑稽了。

其他60歲的人也抱持相同的態度。有位年長的朋友寫了一封長信給主辦人威爾·科隆尼(Will Cloney),請他網開一面,將老前輩剔除在這項規定之外,否則他們就無法參賽了。

我對這位前輩的想法也感同身受,當我看到這封信時,心想:「說得真是太好了!」如此對待我們這幾位老英雄,實在很不得體。

我們已經盡責的來來回回參加好幾次了,現在竟要我們重新報名!都60歲了,我已經身經百戰,想出門動一動,應該熱烈的給我掌聲,然後給我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把腳伸長、喝點啤酒、分享經驗。

到了60歲所有的事都應該已經就定位不需再進行任何測試了在我身後是我完成的豐功偉績現下該是好好緬懷一番了即使我能打破3小時10分鐘的關卡,為什麼我應該這麼做?是要證明什麼?

三思之後,我打消了抱怨的念頭。波馬的主辦單位是對的,事實上,他們幫了我一把。

他們給了我這個挑戰,我該做出適當的回應;這是重生而非退休的機會。他們迫使我面對60歲的危機,庶幾可稱為「第三次青春期」。

60歲的第三次青春期:鼓起勇氣再出發

我感覺像是回到了20歲(又或是45歲)的時候,明明能做更多事卻害怕嘗試逃避應有的辛苦與訓練尤其,我最怕被人指教與建議,因為如此一來,我就非得出手去做才行。

第三次青春期和另外兩次一樣不好過。

年少時害怕失敗中年時懷疑自己能否會成功但年紀大時知道害怕和懷疑沒有用只有努力才知道結果

對於老青春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鼓起勇氣再出發看起來似乎很不值得,然而,卻能得到精神上的收穫,即「永不放棄」的精神。所以我知道,不只是這一次,類似的挑戰會一直來。總有人會叫你退休但人生不會放棄你

愛默生對此是毫不懷疑的。我們看見他以全速走進未來,一年後,他在日記裡寫道:「讀到一本好書時,我希望人生有300年。巴比倫神諭深深吸引著我,代數、天文、化學、地質學和植物學也一樣令人神往。」

所以,我向波士頓的大會投降、對這不公平的標準讓步了。我知道這個目標對我是好的,它會使我成為我能力所及的最佳馬拉松選手,它會引領我度過危機,到達另一個全盛期,再次成長。

接受挑戰:跑齡16年,在61歲這年跑出人生最佳成績

我第一次的嘗試是紐約馬拉松。我跑得不錯,得到60歲以上長青組的冠軍,但成績是3小時14分,仍然不夠好。兩星期後,我到華盛頓做第二次的嘗試,這一次是海軍陸戰隊馬拉松。

現在往回看,發現那簡直是出奇的容易。路線平緩、氣候宜人,起跑前,現場還有樂團演奏悠揚的樂曲。先是蕭士塔高維奇的《節慶序曲》,接著是《共和國戰歌》,最後是國歌。

我得忍住,才能不在槍響前起跑。

其實也不需要。我以6分30秒輕鬆跑過第一哩。後來遇見一位年輕的醫學系學生維特,他宣稱自己的腦子裡有計時器。「我打算每哩跑7分鐘,」他說:「直到我崩潰為止。」結果,他真的像節拍器一樣準確。他的配速正是我需要的。

在23哩處,有一段時間我頗為焦慮,以為踢到了鐵板。但這段時間很快就過了,接下來的路程都在掌握之中。

最後一哩路是逆風,而且最後的600碼是上坡,但我胸有成竹。現場有超過7000名跑者,我是第783位跑過終點線的跑者。每哩的平均速度是史無前例的6分54秒。跑了16年、超過50場馬拉松,終於在華盛頓特區的陸戰隊馬拉松跑出3小時又1分10秒的個人最好成績。

第二天,我在上紐約的一所學院演講,到了問答階段,有人問我對波馬的參賽資格限制有什麼看法。

我站在講台上,環視聽眾席上的學生、教職員與市民。他們正處於人生的各種不穩定期,有的20歲、有的40歲、有的60歲,全都在尋找那未揮霍的青春。然後,我站得挺直,盡一個60歲長者的所有能耐,且不驕矜。

「非常公平。」我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愈跑,心愈強大

書籍簡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作者:喬治.席翰(George Sheehan)
譯者:游淑峰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4/23

作者簡介

喬治.席翰(Dr. George Sheehan)

令人尊敬的心臟科醫師、傑出的跑步選手,以及八本暢銷書的作者,被許多人奉為「跑步教父」,對健康與健身等方面的貢獻備受推崇;同時也是《跑步世界》的醫療編輯。席翰醫師經常四處旅行,宣揚「運動人生」的好處。在與攝護腺癌搏鬥7年之後,於1993年去世,享年74歲。他過世後,在美國長跑名人堂的開幕典禮上被追贈授予喬治.席翰傳播獎(George Sheehan Media Award),為該獎項的首位受獎者。

本書的編輯安德魯.席翰(Andres Sheehan)是席翰醫師的兒子,也是CBS電視台匹茲堡分台的調查記者。著有《追鷹:尋找我的父親,也發現自己》(Chasing the Hawk: Looking for My Father, Finding My Self)。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