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清大同學的貼文,有很多想法。

這位同學是我大學熱舞社的同學,忘記是什麼科系,但應該是理工相關。他大學就對跳舞很有熱情,跳得也很好,是我們那屆的教學長,畢業後在舞蹈教室兼當老師。印象中,看到他跳舞時,他都是開心的。

他現在的正職是某光電公司的工程師。

我還有另外一個同學,一樣是清大、理工科系,但他很喜歡拍片。我們當時所有的社團招生影片都給他拍,拍得極好,拿去網路上播,大家肯定會覺得這是科班的作品。但他讀的,其實是清大化工系,後來他也拿到清大化工碩士,現在是台灣非常有名的新銳導演。這兩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然後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近期看到一篇和補習班有關的文章,我就在想:換做我是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某個領域有天份,我會怎麼做?我要怎麼判斷我的孩子是真的有天份,還是只是「比身邊其他同學好一點點」?我要像《進擊的鼓手》裡J.K Simmons(編按:在該電影中鞭策主角的魔鬼教師)那樣,咄咄逼人的催出男主角的所有潛力;還是當個佛系家長,只求他穩穩賺錢,即使錯過偉大的成就,也毫不在意?

雖然我還沒有孩子,但至少我當過孩子,而且常常有人來問我如何教。於是我開始回想:「自己是怎麼走到現在這裡的?」但好像也不用特別想,因為仔細端詳,地圖上的每一步都沒有關聯。都不是因為我爸媽或我絞盡腦汁、縝密計劃,我的人生才能走到現在這樣。

教育永遠跟不上世界的發展

全世界大概有九成五的人,都不會走在小時候被安排的道路上。為什麼?因為事實是:教育本身就是「落伍」的。

如果教育不會落伍,那我們現在應該還有一些很古老的科系,例如專門訓練出讓馬上戰場的馭馬系,必修是《馬的365種體態》,選修是《如何運用馬匹精準騎射》和《馬匹戰術導論》(編按:這些書現實中都不存在)。

當我們完成12年國教、再多讀個4年大學,直到踏出社會,這個世界已經和我們的童年有了16年的差距。
16年,手機都從Nokia 3310進化到iPhone 8了。當初就讀資工系的同學,他們學的程式語言現在說不定都沒人在用了。當初就讀美術系的朋友,當年懸梁刺股練術科,結果現在要改成用程式語言對AI詠唱。

所以,「有目的性的要求孩子學某樣東西」很可能讓孩子跟不上時代。

我爸媽不可能預測「18年後會有個東西叫FB」、「國際新聞變成一門生意,做得好還可以賺大錢」,所以就在我國小的時候,開始培養我看外國媒體、讀英文、寫作文,致力於培養女兒成為國際新聞界的天之驕女。

如果我爸媽有這等預測能力,那他們會先拿去買台積電,而不是花數十年耐心栽培我,更不用說栽培失敗、慘賠的機率可說是極大。

事實是,如果要訓練孩子走向音樂大師之路,你要培養他們的不是彈琴能力,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在不同時代、活用各種學習工具,確保自己永遠跑第一。

我同意數學和英文很重要,一個能建構孩子的邏輯思維,一個是讓孩子有跨國學習的能力,但這些都只是工具,不用學到爐火純青。就像小時候,我媽看到我字寫得很醜,直接撕掉,要我重寫,結果現在所有人都是打字溝通,那麼誰還會跟你比字的美醜?

成長過程,需要一點隨機性

再來,你要確保孩子一直都健康。因為在成為有成就的人之前,得先活到那時候。你可不希望孩子練琴練到能在維也納表演時,健康報告上,卻寫著「肝硬化C期」吧?還是吐血在琴鍵上,會顯得特別淒美?

讀到這裡,如果覺得我講得有點道理、怎麼還有點幽默,那我還要加碼推薦「我覺得童年必做的事」:打電動和看電視(現代人可能要換成滑手機)。

我的文章可以平易近人,是因為我很常用電視劇或電影的哏;我某個創業的朋友,可以有破千萬營收,是因為他小時候就在線上遊戲結交了很多網友、提早社會化。我國小就有自己的一台電腦和一台PS,是因為擁有它們,才帶給我無比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我覺得,這比父母買100本書給我,還來得有教育意義。

最後還有一點,是我覺得最重要的:確保他們有時間交朋友。

當然,我指的是「值得交的朋友」。好的朋友,會在孩子犯錯時提醒他、會在他悲傷時陪伴他,更會在父母終將老去時,陪他展開人生的新篇章。

我在大學時期獲得最多的,不是課堂裡的知識,其實是社團活動中培養出革命情感的同學們。這些人可能不會、也沒必要為我的職涯帶來直接貢獻——反正每個人的路都得自己走,但就有那麼一個瞬間,我看見了熱舞社那個同學的貼文,讓我有所思考,最終也才有了這篇文章。

我想說的是,有時候在行事曆上留點空白,讓隨機有機會發生,會比填滿什麼都還有用——孩子的課表應該也是吧。

*本文獲「敏迪選讀」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