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應該清楚,知識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識付諸行動,否則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我希望你能去除對知識、學問的依賴心理,這是你走上人生坦途的關鍵。

你需要知道,學問本身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學問必須加以活用,才能發揮作用。要成為能夠活用學問的人,你必須首先成為具有實行能力的人。 

那麼實行能力從哪裡來呢?在我看來,它就潛藏在吃苦之中。

成功信條:處心積慮的吃苦

我的經驗告訴我,走過過艱難之路——布滿艱辛、不幸、失敗和困難的道路,不僅會塑造我們堅強的性格,我們賴以成就大事的實行能力也將應運而生。在苦難中向上攀爬的人,知道如何千方百計的去尋找方法、手段,讓自己得救。處心積慮的去吃苦,是我篤信的成功信條之一。

也許你會譏諷我,認為沒有比想吃苦更傻的了。不!沒有不幸體驗的人,反而更加不幸。很多事情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那些實現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夢想的人們,有誰不是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透過吃苦所換來的,是將你的事業大廈建立在堅實的地面上,而不是流沙裡。人要有遠見,只有長時間的吃苦,才有長時間的收穫 。

每一次承認「不懂」,都會成為人生中的轉捩點

沒有知識的人終無大用,但有知識的人很可能淪為知識的奴隸。每個人都需要知道,一切的知識都會轉化為先入為主的觀念,結果形成過於片面的保守心理,認為「我懂」 、「我了解 」、「社會本來就是這樣」。

有了「懂」的感覺,就會缺乏想要知道的興趣,沒有興趣就將喪失前進的動力,等待他的也只剩下百無聊賴了 。這就是因為不懂才成功的道理。

但是,受自尊心、榮譽感的支配,很多有知識的人對「不懂」總是難以啟齒,好像向別人請教、表示自己不懂是見不得人的事,甚至把無知當成罪惡。這是自作聰明,這種人永遠都不會理解那句偉大的格言────每一次承認自己不懂的機會,都會成為我們人生的轉捩點。

自作聰明的人都是傻瓜,真正聰明的,是懂得裝傻的人。如果一個人聰不聰明將決定你能否撈取好處的話,那我顯然不是個傻瓜。

直到今天,我都清晰記得一次情景, 當時我正為如何籌借到1萬5000元而大傷腦筋,走在大街上我都在苦思冥想這個問題。說來有趣,正當我滿腦子想著借錢、借錢的念頭時,有位銀行家攔住了我的去路。

他在馬車上低聲問我:「你想不想要5萬塊錢,洛克菲勒先生?」我怎麼這麼幸運?我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在那一瞬間,我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急切,我看了看對方的臉,慢條斯理的告訴他:「是這樣的⋯⋯你能給我24小時考慮一下嗎?」結果,我以最有利於我的條件, 與他達成了借款合約。

「讓我等等再說」(let me wait before talking),是我在經商中始終奉行的格言。我做事總有一個習慣,在做決定之前,我總會冷靜的思考、判斷,但我一旦做出決定,就將義無反顧的執行到底。我相信你也做得到。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書籍簡介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世上第一位億萬富翁,與他富過七代的財富奧祕》

作者: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譯者:知書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4/09/04

作者簡介

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美國史上最富有的企業家之一,也是慈善家和慈善基金創辦人。他在1839年出生於紐約州,成長於貧困家庭,後來成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巨頭之一。

洛克菲勒以石油業的巨大成功而聞名,他在1870年創立了標準石油(Standard Oil),並透過垂直整合和卓越的經營策略控制了美國乃至全球的石油市場。他因此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成為當時最富有的人之一。

洛克菲勒不僅在商業上有重大成就,也非常重視慈善事業。晚年他捐出大部分財富成立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教育、醫學研究和公共事業,對於全球的社會發展和公共福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生活和事業成就,展示了商業成功與社會責任的結合,對於美國經濟發展和慈善事業推動,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