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事情的顆粒度決定思維高度

有一天,有個朋友問我說:「你出差都在做什麼呀?為什麼現在很多工作線上就可以交代,還需要出差?」

其實,我出差很大的一個重點是:去看別人怎麼工作,去觀摩在現場的職員,如何從事營運工作。透過拆解工作日常,讓我可以掌握同仁哪邊做得好,哪邊還可以再加強。

觀摩的同時,我會大量應用到「顆粒度」(Granularity)的觀念。顆粒度指的是把複雜的事情拆解成更小的單位並分析,這個概念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多數人卻沒感覺到。下面介紹幾個可以用上顆粒度思維的概念:

1.時間的顆粒度

在同樣的時間顆粒度下,可以觀察到每個人能產出不同價值的成果:

  • 5分鐘,可以是滑過幾則短影音,也可以能得到寶貴資訊的閒聊。
  • 30分鐘,可以是打工半小時、用時間換錢,也可以是完成會議簽下商業合約。
  • 1小時,可以是一場英雄聯盟,也可以是追一集戲劇或寫一篇文章。

當我們能更細緻的規劃和利用時間,就能在有限時間內,創造出更大價值。這也解釋了,成功人士為什麼非常重視時間管理。例如,美國總統的時間是以5分鐘為一個單位,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行程也是以5分鐘為單位在安排。

有錢人也會花錢買時間,因為對他們來說,時間就像貨幣。越有錢的人,越願意拿錢去換時間,在他們分秒必爭的情況下,時間的顆粒度會比大眾更細。

2.流程的顆粒度

幾個步驟就能做好的事情,較容易被複製,價值也較低。觀察工作有10個步驟以上的人,更能構築出上下游的關係,創造更多價值。

以麥當勞薯條為例,最下游是買薯條的客人,再往上是炸薯條的員工、薯條供應商。最上游的供應商在發配薯條時,要先知道各個門市的需求。

能把流程拆解得越細的人,越能知道商業模式的邏輯,更能找出需要改進的部分;越瞭解了上述流程,越能承擔當店長或自己開漢堡店的責任。

3.視野的顆粒度

只看得更遠沒什麼意義,必須要能把願景拆解成可執行的項目。

營運管理是把工作拆解成流程,是最底層的系統。好的流程可以讓系統順行得更順利,每個人各司其職可以讓營運更穩定。

專案管理則需要把眼光放遠一點,要能看到未來的3、6、9個月,甚至是1年可以達成什麼目標。每個專案,都是為了讓系統更進步。

策略管理就需要看得更全面,要能把眼光放遠到3、5年後,擬定策略以達成目標。每個專案都要符合策略架構,要以退為進或背水一戰,都是靠策略決定。

願景管理則是最高級的管理,可以綁著組織文化打造。3、5年的策略在進行時,可能會讓人迷惘,1年內的專案容易撞牆,在遇到阻礙時,都需要願景文化讓大家堅持下去。

總結來說,要有看得遠的視野,但也要有把目標拆解成專案和流程的方法,才有辦法到達最終目標。

拆解顆粒度帶來的價值,遠大於投入的時間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詮釋顆粒度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人們喜歡透過比喻法解釋事情,因為這樣較好懂,但鮮少人願意用第一原則的科學方式去想問題(第一原則是在每個系統裡,最基本的命題和假設)。

當他在考慮電動車的電池成本時,沒有直接接受市場上的電池高價,而是退回「第一原則」分析。他表示:「大多數人會根據現有的事實或假設做決策,人們可能會說『電池非常昂貴,價格就是600元』。但如果回到第一原則去思考,你就可以問自己:這些電池的成本究竟來自何處?」

他解釋,電池的成本其實來自於原材料,例如鎳、鋁、鋰等。如果直接從市場上買回這些元素只要80元,自己組裝電池的話就能顯著降低成本。

能以第一原則了解顆粒度、有辦法拆解事情的人,就越有機會找出突破性的方法。我們常常埋首於工作中,以致於忘記要退一步思考。像是炸薯條的員工可能只想把薯條區顧好,不會想了解漢堡區在做什麼,不想知道麥當勞拓點和加盟的規則。

把觀點拆解成更細膩的顆粒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觀察、驗證與練習,所以人們多半選擇待在舒適圈內。但若擁有更細膩且全面的觀點,可以幫你省下很多時間。

從顆粒度的角度思考,就有辦法拆解問題、有更高效的產出,進而創造更多價值。所以,我才能在出差時,透過觀察每個崗位的細節,深入理解組織的運作邏輯,並找出改進工作流程的機會。同時,也鼓勵同仁開始用以下方法培養顆粒度思維:

  • 記錄自己如何使用一天的時間,找出可以更細緻規劃的空間。
  • 畫出自己的工作流程圖,找出還能進一步了解的事情、可以去認識的同事。
  • 制定出長遠的計劃,並且拆解成階段目標,慢慢精進自己。
  • 定期停下來問自己:這件事還能怎麼拆解?還有什麼細節被忽略了?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